钢材77资讯网

经济观察: 中国钢铁业真的"大而不强"吗?

中新社湖北黄石6月25日电 (记者庞无忌)从1996年开始,中国已经连续25年居全球钢铁生产和消费第一位。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首次超过10亿吨,占世界粗钢产量的近57%。但多年来,在航空航天、铁路、军工等领域,部分钢材仍需要从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进口,中国钢铁工业也一度被贴上“大而不强”的标签。

中国钢铁业真的“大而不强”吗?中国(黄石)特钢产业发展大会25日在湖北省黄石市召开,在多位与会专家的讨论中,或可一窥钢铁业特别是特钢行业的发展前景。

李新创在大会上表示,其实,钢铁业是中国最具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之一。首先,钢铁业背靠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内需市场,2020年中国国内钢材需求量就高达9.95亿吨,国产钢材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7.9%。这也意味着,只有约2%的钢材需要进口。

而且,李新创说,中国钢铁业有最全最完整的产业体系,最多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最新最先进的设备技术,同时,还能提供最快最及时的客户服务。在钢铁业相关学科冶金和矿业领域,中国学科排名为全球第一。这些都让中国钢铁业拥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当然,问题同样存在。专家认为,撕掉“大而不强”标签的关键主要在特殊钢领域。特钢(即特殊钢)主要用于机械、汽车、军工、化工、家电、船舶、交通、铁路以及新兴产业等,通常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能否成为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在大会上指出,特殊钢代表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的制造水平。“十四五”期间,中国将重点发展的航空发动机用高温合金、高品质特殊钢、高性能海洋工程用钢等关键品种,绝大多数与特钢和用户行业有关。可以说,特钢及特钢产业链肩负着振兴“大国重器”的使命。

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政策司原巡视员辛仁周表示,中国特钢产业存在三大主要问题。一是一些品种尚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有关研究表明,当前中国钢铁短板材料70项,主要集中在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海洋工程及高技术船舶、汽车、能源等8个用钢领域,年消耗量约220万吨左右,主要是特钢。

尤其是航空发动机用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时速350公里以上高铁用轴承钢,四代核电蒸汽发生器用耐热钢等,主要依赖进口,成为中国高端装备实现“自主化”和“走出去”的掣肘。

二是部分关键材料质量仍需提升。在一些高技术含量、高性能、高附加值领域,中国钢材产品质量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三是一些钢材产品质量稳定性不高。高端产品的质量在不同企业之间不均衡,同一企业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稳定性也存在差异。这些问题导致下游用钢企业对钢材性能判断不准,加工工艺容易出现偏差,阻碍中国钢材大规模进入高端领域。

特钢领域如何补短板,让“大国重器”真正挺起“钢铁脊梁”?

辛仁周建议,要重视发挥产业政策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战略性领域、部分基础产业领域及前沿性领域等。他建议,把特钢行业发展列入国家重要规划,强化基础研究,同时,注重全流程全产业链强化管理和协同创新,并为已研发成功且通过认证产品的量产和推广使用创造条件,增强用户信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教授王国栋则表示,钢铁工业为大型复杂流程工业,全流程各工序均为黑箱,实时信息极度缺乏,因此,巨大的不确定性是钢铁生产过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他认为,解决不确定性问题,须依赖智能化、数字化技术。黑箱过程实际上也是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最佳场景,这些丰富的应用场景资源是钢铁业特别是特钢行业崛起的重要机遇。

最新相关

2024年我国城市更新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

1月21日,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消息,2024年我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综合性成效逐步显露。相关司局负责人说,我国不断创新多元化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12个省设立了专项资...

北京住房公积金试点可直付房租

1月20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开展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结合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业务实际,创新推出"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模式,进一步加大...

机构: 非洲工程机械市场快速增长

东吴证券发表研报称,2019-2024年,中国出口非洲(中国外交部公示的非洲54个国家/地区)工程机械金额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47.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8.8亿元,期间CAGR达30%。2024年,中国出口非洲工...

1月全球船舶订单量同比锐减74%

2月7日,据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研究"公布的数据,1月全球船舶订单量为146万修正总吨(CGT),同比锐减74%。其中,韩企接单量为90万CGT,占62%,排名全球第一。中国以27万CGT(19%)紧随...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本报讯(记者赵萍)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我国2024年全年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具体来看,2024年,全国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