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77资讯网

非洲科学院院长"自由行"见证中国疫后复苏

2022年12月,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之后,我就访问了中国。2023年的2月到4月,我又三赴中国出差,拜访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中国科学家一起开会,并参加了多场科学研讨会。因此,作为外国人,我对中国放宽旅行限制之后的生活有着亲身体验。

落地中国无需隔离

今年我的三次中国之行,都是乘坐阿联酋航空从约翰内斯堡到迪拜,再从迪拜到广州入境中国。每次入境时,只需要提供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不需要在出国前进行自我隔离或是任何形式的观察。

在这三次行程中,从迪拜飞往广州的航班几乎满员,因为疫情期间实行的旅客人数不得超过座位三分之二的限制已经取消,落地广州时也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隔离。

2022年12月,我访问了北京。在旅行限制放松之后,我得以前往浙江、山东、河北和海南等省份,促进非洲科学院和中国的研究机构以及生物技术实验室和公司之间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合作。

我乘坐高铁和国内航班在各个城市之间穿行。所到之处,城市街道车水马龙,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餐馆总是爆满,以至于在浙江的一个城市,我们需要在餐厅等待长达两个小时才能就座。这些迹象表明,在经过三年严格的疫情防控后,中国的经济开始恢复。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经济的信心正在增强。

在我的三次行程中,有一次恰逢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前夕中国人返乡吃团圆饭的时候。据中国媒体报道,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共发送旅客约2.26亿人次,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难怪中国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增长了4.5%。

防控措施调整后的真实情况

通过与我的中国同行交谈,我得知了中国新冠疫情的真实情况。虽然在取消疫情预防和控制措施之后,中国的感染人数确实一度激增,但我遇到的中国人要么已经“阳康”,要么可能当时是无症状患者过关了。

最重要的是,当时即使是重症患者也能居家隔离,因为大规模的强制隔离措施已经取消。此外,我还看到在一些药店人们买药时秩序井然。我了解到起初药品有些短缺,但很快就恢复了充足的供应。

我还拜会了一位顶尖的中国科学家,70多岁的退休教授贾银锁。他是我的亲密朋友和兄弟,也是非洲科学院的杰出成员。一开始,因为他感染了新冠,我没能见到他。不过,他很快就康复了。在我返回非洲之前,我们得以在北京见面。贾教授的经历是中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真实写照。

在北京,我还有幸参加了一位中国妇女107岁的生日,她也象征着中国人长寿的真实故事。

虽然我是一个外国人,但我在中国的旅行一直十分自在,得到了中国的朋友、学者甚至是在商场和餐馆遇到的普通中国人的热情欢迎。不管去哪,人们都对我以礼相待。在火车和飞机上,我也看到许多笑脸。

“重新放开”利于经济复苏

在中国,我还感受到了“重新放开”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也看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在2023年1月8日以前,进入酒店、餐馆和商场等室内公共场所都必须查看的核酸阴性检测结果,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购物商场、餐馆、电影院也因此张开双臂欢迎顾客回归。学校和大学恢复了线下教学,学生和教师欣然享受熟悉的热闹校园。上班族返岗复工开始乘坐公共交通,早晚高峰已有恢复之势。一言以蔽之,在中国,生活已经恢复正常。

不过,中国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使生活恢复了正常秩序。尽管西方媒体倾向于强调中国决定取消疫情防控措施的“突然性”,但显然过渡是很顺利的。实际上,西方媒体的报道歪曲了发生在中国的真实情况,因为政策转变来得恰到好处,并且得到了适当的规划和执行。

中国政府在制定任何措施时,都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在应对疫情时,中国采取了一种全面的方法,在疫情防控措施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以减少疫情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如全世界都经历的那样,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性更强,但比其他变体的致命性低得多。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的治疗和检测能力明显提高。因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将防控重点从控制感染人数转变到预防重症。

中国贡献值得肯定

中国的防控举措以科学为基础、及时且必要,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担当。它使得中国能够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恢复生活正常秩序,并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

这对世界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以我今年的三次访问为例,正是因为重新放开,我才能够亲身来到这里继续与中国科学家合作。

然而,在中国重新放开出境旅游之后,一些国家却出台了针对中国游客的特别限制措施。我的经验可以证明这些措施毫无必要,因为尽管中国的新冠感染人数突然增加,但死亡人数却极少。基于偏见而非理性决定出台这样的限制措施并不明智。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中国的重新放开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3%涨至5.2%。在疫情高峰时期,一些国家出现孤立、自私的“疫苗民族主义”,与此相比,中国一直坚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世界,一个为了人类共同利益而合作的世界。

与其继续将病毒和相关问题政治化,世界各国领导人更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合作,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复苏。金砖国家多边合作机制前景广阔,在这方面也采取了开创性的举措。今年晚些时候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将在南非召开,可能为国际社会带来乐观情绪和一些好消息。

2022年12月,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之后,我就访问了中国。2023年的2月到4月,我又三赴中国出差,拜访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中国科学家一起开会,并参加了多场科学研讨会。因此,作为外国人,我对中国放宽旅行限制之后的生活有着亲身体验。

落地中国无需隔离

今年我的三次中国之行,都是乘坐阿联酋航空从约翰内斯堡到迪拜,再从迪拜到广州入境中国。每次入境时,只需要提供核酸检测阴性结果,不需要在出国前进行自我隔离或是任何形式的观察。

在这三次行程中,从迪拜飞往广州的航班几乎满员,因为疫情期间实行的旅客人数不得超过座位三分之二的限制已经取消,落地广州时也没有受到任何形式的隔离。

2022年12月,我访问了北京。在旅行限制放松之后,我得以前往浙江、山东、河北和海南等省份,促进非洲科学院和中国的研究机构以及生物技术实验室和公司之间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合作。

我乘坐高铁和国内航班在各个城市之间穿行。所到之处,城市街道车水马龙,洋溢着浓浓的烟火气。餐馆总是爆满,以至于在浙江的一个城市,我们需要在餐厅等待长达两个小时才能就座。这些迹象表明,在经过三年严格的疫情防控后,中国的经济开始恢复。从中也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经济的信心正在增强。

在我的三次行程中,有一次恰逢春节,也就是农历新年前夕中国人返乡吃团圆饭的时候。据中国媒体报道,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共发送旅客约2.26亿人次,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2%。难怪中国经济在今年第一季度增长了4.5%。

防控措施调整后的真实情况

通过与我的中国同行交谈,我得知了中国新冠疫情的真实情况。虽然在取消疫情预防和控制措施之后,中国的感染人数确实一度激增,但我遇到的中国人要么已经“阳康”,要么可能当时是无症状患者过关了。

最重要的是,当时即使是重症患者也能居家隔离,因为大规模的强制隔离措施已经取消。此外,我还看到在一些药店人们买药时秩序井然。我了解到起初药品有些短缺,但很快就恢复了充足的供应。

我还拜会了一位顶尖的中国科学家,70多岁的退休教授贾银锁。他是我的亲密朋友和兄弟,也是非洲科学院的杰出成员。一开始,因为他感染了新冠,我没能见到他。不过,他很快就康复了。在我返回非洲之前,我们得以在北京见面。贾教授的经历是中国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的真实写照。

在北京,我还有幸参加了一位中国妇女107岁的生日,她也象征着中国人长寿的真实故事。

虽然我是一个外国人,但我在中国的旅行一直十分自在,得到了中国的朋友、学者甚至是在商场和餐馆遇到的普通中国人的热情欢迎。不管去哪,人们都对我以礼相待。在火车和飞机上,我也看到许多笑脸。

“重新放开”利于经济复苏

在中国,我还感受到了“重新放开”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也看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在2023年1月8日以前,进入酒店、餐馆和商场等室内公共场所都必须查看的核酸阴性检测结果,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购物商场、餐馆、电影院也因此张开双臂欢迎顾客回归。学校和大学恢复了线下教学,学生和教师欣然享受熟悉的热闹校园。上班族返岗复工开始乘坐公共交通,早晚高峰已有恢复之势。一言以蔽之,在中国,生活已经恢复正常。

不过,中国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就使生活恢复了正常秩序。尽管西方媒体倾向于强调中国决定取消疫情防控措施的“突然性”,但显然过渡是很顺利的。实际上,西方媒体的报道歪曲了发生在中国的真实情况,因为政策转变来得恰到好处,并且得到了适当的规划和执行。

中国政府在制定任何措施时,都将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在应对疫情时,中国采取了一种全面的方法,在疫情防控措施和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这种方法是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形势,以减少疫情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正如全世界都经历的那样,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染性更强,但比其他变体的致命性低得多。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的治疗和检测能力明显提高。因此,中国国家领导人决定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将防控重点从控制感染人数转变到预防重症。

中国贡献值得肯定

中国的防控举措以科学为基础、及时且必要,体现了政府的责任担当。它使得中国能够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取得平衡,恢复生活正常秩序,并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医疗需求。

这对世界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以我今年的三次访问为例,正是因为重新放开,我才能够亲身来到这里继续与中国科学家合作。

然而,在中国重新放开出境旅游之后,一些国家却出台了针对中国游客的特别限制措施。我的经验可以证明这些措施毫无必要,因为尽管中国的新冠感染人数突然增加,但死亡人数却极少。基于偏见而非理性决定出台这样的限制措施并不明智。

对于全球经济来说,中国的重新放开也将产生重大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将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3%涨至5.2%。在疫情高峰时期,一些国家出现孤立、自私的“疫苗民族主义”,与此相比,中国一直坚持经济全球化和多边主义,就是为了构建一个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世界,一个为了人类共同利益而合作的世界。

与其继续将病毒和相关问题政治化,世界各国领导人更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合作,进一步推动全球经济复苏。金砖国家多边合作机制前景广阔,在这方面也采取了开创性的举措。今年晚些时候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将在南非召开,可能为国际社会带来乐观情绪和一些好消息。

最新相关

泰纳瑞斯第2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4%

本报讯(记者杨悦)8月1日,泰纳瑞斯钢管公司公布2025年第2季度及上半年财报。根据财报,该公司第2季度净销售额为30.86亿美元,环比增长6%,同比下降7%;净利润为5.42亿美元,环比增长5%,同比增长14%...

塔塔钢铁荷兰公司这样加速低碳转型

刘峰近期,印度塔塔(Tata Steel)旗下塔塔钢铁荷兰公司(Tata Steel Nederland)宣布重大转型计划,旨在提升长期竞争力并加速"绿色钢铁"生产。印度塔塔表示,重组对于恢复财务业绩和支持未来投资是...

奥钢联多纳维茨厂生产出首根"绿色钢轨"

本报讯 7月29日,奥钢联官方发布消息称布,旗下多纳维茨厂生产出首根"绿色钢轨",并已在奥地利林茨中央车站完成铺设。该钢轨采用废钢和氢气直接还原纯铁(HYFOR技术)制成,整个生产过程实现完全零...

涟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首卷成品成功下线

本报讯 6月27日上午,湖南钢铁集团涟钢举行电磁材料公司高磁感取向硅钢首发仪式。此次涟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首卷成品的成功下线,标志着涟钢成功打通硅钢全流程生产工艺。从无到有、从低到高,涟钢...

敬业营口中板通过马来西亚SIRIM认证

本报讯 近日,敬业营口中板通过马来西亚SIRIM认证机构认证。认证结果显示,营口中板产品符合马来西亚国家标准与技术法规,这不仅为营口中板进军马来西亚市场奠定基础,更成为其开拓东南亚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