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77资讯网

天津静海钢管产业如何破解"成长的烦恼"

在今年的一档电视节目中,天津市静海区公布了一组数据——“静海区焊管加工能力已超千万吨,全国每4吨焊管中就有1吨出自静海。”

从偏重、偏旧的产业结构,到智慧、绿色、延伸产业链的转型,作为全国最大的焊管加工基地,静海为传统产业聚集区解决“成长的烦恼”提供了答案。

工厂更加“智慧”

孟夏,天津连续多日气温超过30摄氏度。在过去,这是焊管企业工人最难熬的季节。天津源泰德润钢管制造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泰德润”)的生产车间里却十分舒爽,产线运转如常,工人从容有序。

“眼前的生产线‘大有来头’。”车间负责人满书奎指着一条延伸的生产线说,这条国内先进的焊管生产线,能够实现自动上料、下料,生产的产品口径大、厚度厚,一般用在大型航站楼、会展中心、高铁站等。

从一条生产线的改变,可以窥见一个产业的转型求变。过去,静海的钢铁产业曾一度面临产能过剩等问题,市场倒逼之下,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了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改变落后工艺、淘汰落后产品,成为重要一步。

源泰德润是我国方矩管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近年来,企业一边加速智能化改造,一边进行技术革新。“比如我们打造的博思检测中心,已经成为企业的‘智慧中枢’。而在实验室,从材料的原始分析到力学试验都能完成,为产品质量提供可靠数据支撑。”公司技术研发部部长黄亚连说。

手握8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是源泰德润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向“绿”而行

发展钢铁产业,静海曾付出过环境污染的代价。如今,漫步静海区友发钢管创意园,各类钢管创意艺术品掩映在绿荫中。这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就建造在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发集团”)里。

作为全国第一家千万吨级钢管制造企业,友发集团的钢管产量居于全国同类企业首位,在环保领域,也一直努力成为行业内的“优等生”。

天津友发管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发管道”)是友发集团的下属子公司,专注于绿色环保的钢塑复合管研发。这些“绿色产品”诞生于公司的“国家级绿色工厂”中,被天津认定为“专精特新产品”。

“公司已形成完整的‘绿色’产业链。”公司副总经理姜继生说。

为了向“绿”转型,友发管道不仅从产品设计到后续拆解回收各个环节,都形成了绿色管控规范,还利用厂区内现有厂房屋面,建设了分布式光伏发电站,实现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通过废水处理设施,做到了所有废水经处理后再次使用。

“绿色与效益也能双赢。”姜继生说,公司已完成从提供通用多用途产品到定制专用型产品的转身。

“链条”延伸“蓝海”

在东方诚(天津)金属结构有限公司里,静海区大邱庄镇企业生产的30多吨焊管正在卸车,随后它们将被加工为装配式建筑构件,投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

每年约有5万吨大邱庄企业生产的焊管用于该公司的装配式产品。“产业链的聚集,极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让企业的产能效益稳步增长。”公司行政部经理王凯说。

传统的钢管产业正在与快速发展的光伏产业“携手”探索出更多可能,王娟就是看好这片“蓝海”,成立了天津市瑞丰达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丰达”),上马了光伏支架生产项目。

历经几年的快速发展,瑞丰达光伏支架已经涉及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多个领域,并出口国外。“传统产业与新兴领域的结合,正在让静海钢管产业的链条不断延长,附加值不断提高,激发出行业新动能。”王娟说。

不久前,瑞丰达在一次大型光伏展览会上发布了新的稀土耐候钢光伏支架产品,受到了不少顾客的关注。在旺盛的需求下,企业刚刚扩建了一座9000多平方米的厂房。

如何让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国最大的焊管加工基地仍未停止探索。去年,静海拥有的500余家冶金产业企业,产值规模超过1300亿元。“围绕智能化、绿色化,不断探寻产业链上更多的红利,将为行业长远向好发展打下基础。”天津市静海区工信局局长胡寿强说。

最新相关

2024年我国城市更新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

1月21日,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消息,2024年我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综合性成效逐步显露。相关司局负责人说,我国不断创新多元化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12个省设立了专项资...

北京住房公积金试点可直付房租

1月20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开展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结合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业务实际,创新推出"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模式,进一步加大...

机构: 非洲工程机械市场快速增长

东吴证券发表研报称,2019-2024年,中国出口非洲(中国外交部公示的非洲54个国家/地区)工程机械金额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47.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8.8亿元,期间CAGR达30%。2024年,中国出口非洲工...

1月全球船舶订单量同比锐减74%

2月7日,据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研究"公布的数据,1月全球船舶订单量为146万修正总吨(CGT),同比锐减74%。其中,韩企接单量为90万CGT,占62%,排名全球第一。中国以27万CGT(19%)紧随...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本报讯(记者赵萍)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我国2024年全年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具体来看,2024年,全国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