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第13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拉开帷幕,这也是广交会历史上首次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办展。
自1957年创办以来,无数中国商品通过广交会走向全球,国外商品也通过广交会走进中国这个“世界市场”。65年间,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外贸快速蓬勃发展,赢得了外贸“风向标”“晴雨表”的美誉。
佛山作为外贸重镇,一批又一批佛山企业借助广交会平台实现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梦想。从今天开始,佛山日报推出“‘老外贸’眼中的广交会”系列报道,回顾佛山外贸人与广交会同生长、共繁荣的动人故事。敬请关注!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佛山外贸发展经历从国有专营到民营企业唱主角的历史性变化。数十载风云变幻,有一个人几乎完整经历了佛山外贸4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佛山企业如何借助广交会这个舞台慢慢崛起的历史变革,他就是佛山市进出口商会会长、佛山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董事长严国山。
在广交会大课堂学做世界生意
在严国山这样的“老外贸”眼中,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展会之一,广交会风风雨雨地走了半个多世纪从未中断,是外贸人心中的殿堂,也是漫漫征程上助力外贸人及外贸企业成长、发展的高光驿站和靓丽港湾。
1979年,严国山毕业后考入佛山食品进出口公司,即经营珠江桥牌系列产品收购、出口的专业外贸公司。严国山四十多载的外贸生涯由此开启。
当时,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在广交会上确定订单数额,然后交由市一级的支公司进行计划分配,市一级的支公司根据国内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来决定把订单交给哪一家企业完成。
在公司安排下,严国山在1992年首次参加广交会。据他回忆,当时中国还处在徘徊在世贸组织之外等大背景下,广交会的展馆在广州流花路117号,主要以“省市组团,按团设馆”的方式组展,共设45个交易团,会期为15天。
当时的参展商基本是有资质的专业外贸公司,每次参展前,严国山和同事们都得做足功课、全力筹展,如直接去货源生产厂衔接沟通,掌握最新的生产信息、选取样板,计算好各规格、型号产品的综合成本,从而决定区别远洋、近洋、港澳等地区的合理报价,务求报价精准、不亏损。
“未参加过广交会的都不好意思讲自己是做外贸的,有过广交会参展经历的外贸业务员胜过读几年外贸专业的本科生。”严国山说,他在广交会上由实战学到的快速计价技巧、洽谈方略、各法系的知识产权条规应用乃至亲身体验现场成交的乐趣与快感等,都是课堂上永远学不到和领略不了的。这鼓舞了他后来持续在外贸职场打拼,也是他职业生涯中获益最大的经历之一。
广交会仍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最优平台
1999年,严国山由原来的佛山食品进出口公司调到佛山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担任总经理。2003年,佛山纺织品进出口公司实行体制改革,变为民营企业。改制之后,企业的经营范围已经不局限于纺织品,严国山就把产品拓宽至建材陶瓷、机械设备、照明家具等。在严国山的带领下,公司的贸易额在1999年为4000多万美元,2013年最高峰达3亿美元。
对于这家老牌贸易企业来说,广交会是他们每年都不会缺席的舞台。每一届广交会,严国山都会安排公司的精锐外贸业务人员带上最新的产品亮相。
“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第一展,广交会对本土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所起的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严国山说,佛山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外贸重镇,广交会始终是佛山企业树立企业形象、建立品牌知名度、扩大自身产品市场份额与范围、低成本接触潜在客户和融洽客户关系的最有效商贸平台。
受疫情影响,去年以来广交会转为线上举办,严国山坦言,网上广交会的成交量不是很理想,因为看实样成交是外贸的传统交易方式。今年广交会首次转为线上线下融合举办,他认为这是一个创新举措,能兼顾防疫和多元化组展。
严国山表示,作为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打开国际市场、打响自有品牌的重要平台,希望广交会能与时俱进,实现时代的新跨越。广交会前景广阔,建议广交会顺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整合资源,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分会场,既可解决展位紧缺难题,又能打造新的发展模式,让展会经济伴随国家全方位对外开放而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