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鲍守坤坚持从事无偿献血、关爱留守儿童、资助品学兼优贫困学生、救助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先后获得河北省承德市“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第七届河北省杰出青年志愿者”和“全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等称号,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金奖”。此外,他还在2011年获得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在201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在2018年1月份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在2019年被表彰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
“1990年我第一次献血,当时在部队里接到紧急任务,说是一辆大巴车翻到山沟,几十位乘客重伤,血库告急。后来得知我的血救了伤员的命,我觉得献的这点血值了。”鲍守坤回忆说。正是在这次任务中,鲍守坤第一次感受到了献血对挽救他人生命的意义。在此后的30多年里,在无偿献血的路上,鲍守坤个人献血总量达到了31.6万毫升,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340多次。不仅如此,他在工作和生活中广泛宣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从一名“捐献者”变成了“带路人”,以他的名义组建的鲍守坤爱心团队,现有成员3000多名,献血总量接近200万毫升,为推动承德市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鲍守坤说:“青春就是用来奉献的,看到自己和团队的血液帮助了这么多的人,心里说不出的自豪。”
熟悉鲍守坤的人都知道,他不抽烟、不喝酒,从不乱花一分钱:一双皮鞋穿了6年都舍不得扔,就是这样“会过日子”的鲍守坤始终保持着一颗博爱的心。他积极从事着资助品学兼优贫困生、救助留守失学儿童、关注孤寡老人等多个领域的公益活动。2003年,河北省承德市疾控中心收到的首笔个人用于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捐款写着鲍守坤的名字;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地震,鲍守坤夫妇不仅去红十字会设立的募捐现场捐款,还参加了单位组织的捐款,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2014年,鲍守坤与志愿者们带着米面油、羽绒服等物资到承德市平泉县(现已更名为平泉市)农村慰问孤寡老人。他们走到王海山老人的家,碰见老人蜷缩在破旧的行李中、只靠身旁的一个火盆取暖的情景,此时正值隆冬时节,屋里一点温暖也感觉不到,鲍守坤潸然泪下,与志愿者临时开会决定,将老人送到养老院,所需费用由志愿者们承担。2017年10月22日,王海山老人在养老院安详辞世,鲍守坤与志愿者们又为老人举办了葬礼,兑现了当初“让老人安度晚年、为老人养老送终”的承诺。这个赡养孤寡老人的爱心举动,曾获承德市“最有影响力公益行动奖”。截至目前,鲍守坤已经带头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救助留守失学儿童17人,他们当中有些现在已经毕业并走上工作岗位。鲍守坤夫妻先后多次到条件较差的农村中小学捐资助教,到农村慰问贫困户和孤寡老人,为困难人群慷慨解囊、奉献爱心。他们的事迹经各级媒体宣传报道后,产生了示范引领效果,激发了一大批爱心人士的公益热情,产生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鲍守坤闻讯而动,成为承德市为防疫捐款的第一人,始终守护在防疫最前沿,承担社区和单位卡口站岗执勤任务,排查外来人员,在公共场所进行消毒工作。
2022年5月10日,承德市双滦区拉开疫情防控攻坚战,全区封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工作及物资保障承受着巨大压力。鲍守坤一方面协助单位和社区开展志愿服务,一方面通过承德红十字会向双滦区疫情防控一线人员捐款5000元支持防控工作开展。鲍守坤说:“防疫抗疫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觉得自己应该为疫情防控做点事儿。”他身边的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先后为承德市防疫捐助物资5万余元。
面对一本本鲜红的证书、一个个闪光的荣誉称号,鲍守坤说:“荣誉只代表过去。我将继续投身公益事业,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在社会公益事业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继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领更多的人成为志愿者,用青春和热血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怀、有温度、有凝聚力,成就最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