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77资讯网

中国年产铌钢首破1亿吨 --2024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年会暨中信-CBMM R&D项目报告会侧记

记者夏杰生

“2023年,中国含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粗钢比例首次突破10%,吨钢铌铁43克,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这是3月26日-27日在京召开的“2024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年会暨中信-CBMM R&D项目报告会”上,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中信金属)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郭受民博士透露的信息。

出席这次会议的领导有:中信集团副总经理曾琪女士;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巴西矿冶公司总裁Ricardo Lima;中国工程院王国栋、毛新平、刘正东3位院士;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献文、副总经理郭爱民;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付俊岩;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苏长永;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剑雄。

Ricardo Lima总裁、田志凌、王国栋分别在大会开幕式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来自全国各钢铁企业、冶金科研院所、冶金高校的200多名代表出席了此次会议。

因发展钢:钢材减量消费约1亿吨,减排CO2约2亿吨

曾琪副总经理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深刻阐释了新生产力,强调了科学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中信集团与巴西矿冶公司在三十余载的合作历程中,携手汇聚国内外优质技术资源,与众多企业、研究单位及行业组织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下一步,中信集团将继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深化与巴西矿冶公司及各行业单位合作,共同书写科学技术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发展新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曾琪致辞

高端钢材仍有200万吨需进口,仍有关键战略性钢材急待攻克

田志凌常务副理事长致辞中指出: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虽然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也面临环境、资源、能源、品种、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钢铁工业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依然突出,原创性技术成果相对较少,基础理论与产业融通技术研究还有待加强,一些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一批高端钢材产品仍需进口。具体来说,我国在低碳冶金、近终形制造、智能制造等技术方面仍处于跟随状态,一些核心检测和控制仪器装备仍依赖进口,一些关键钢铁材料也没有完全实现自主可控。目前我国进口的钢材中,仍有关键战略性钢材急待攻克,虽然量只有200多万吨,但多数是重点工程、重大装备、重要领域用的关键钢铁材料。

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要以科技创新为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生产力的新动能。

田志凌相信,中信金属与巴西矿冶公司所搭建的国际化技术合作平台,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钢铁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将会继续助力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田志凌致辞

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为新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苏长永副秘书长在致辞中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扎实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及战略研究,引导行业技术创新方向,主动参与世界前沿低碳技术开发支持计划。落实钢铁企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共识”,以“育主体、建模式、造环境”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搭建创新平台,加强重点领域关键岗位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产品、技术和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研发、生产、服务等全流程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创建数字化钢铁工厂。

二是努力培育钢铁材料新消费场景,大力推广实用新型钢铁材料应用。按照材料升级和材料替代的主要工作方向,积极参与“钢铁应用拓展计划”,与建筑、机械、汽车、造船、石化、电力等下游行业开展紧密合作和协同攻关,共同开发适应行业新特点的钢铁产品,扩大钢铁应用空间。围绕关键战略性钢铁新材料攻关和高性能钢材推广应用,加快研发推广新材料、新品种,促进钢铁企业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推动产业链升级迭代、共建低碳生态,实现合作共赢。

三是继承发扬中信金属优势,积极实践,为新生产力注入新动能。中信金属作为行业标杆,产品和技术的引领者,已形成具有特色的科方法论,拥有丰富的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向产业链输入高端价值,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尊重。希望中信金属继承好、发扬好自身优势,以“四个面向”为科根本遵循,不断夯实产品和技术开发基础,为自身新质生产力能,助力客户新质生产力提升。

苏长永致辞

高瞻远瞩:推动科学与技术暨含铌钢持续发展

郭爱民副总经理在会议报告中介绍:2023年,在电池、纳米晶、有色金属、特殊功能材料中的应用和研究均取得新突破。含高性能钢的开发和应用有序推进;在钢筋和低合金板带材中的应用正在成为钢铁企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以及高效率低成本生产的新选择;氧化铌在锰酸锂正极材料、磷酸锰铁和高三元正极材料获得批量广泛应用,在快充负极材料中启动应用示范;开发的小型化、轻量化、宽温区的系列纳米晶共模电感在新能源汽车获得批量稳定应用;铝铌硼细化剂在铝合金汽车零部件上首次实现工业应用;在高温合金领域,为客户提供兼具经济性和高质量的镍铌合金原料解决方案,提升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郭爱民还表示:未来,中信金属与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以超前的意识、开放的平台及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铌铌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双”的长远目标,中心将坚持“技术创新、合作与服务”的理念,与企业、研究单位及行业组织一起,为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做出新贡献。

郭爱民作报告

王国栋作报告

会议主席台自左至右:苏长永、吴献文、毛新平、Ricardo Lima、曾琪、田志凌、王国栋、刘正东、付俊岩、梁剑雄

付俊岩

毛新平

刘正东

梁剑雄

吴献文致辞

Ricardo Lima致辞

参会嘉宾

最新相关

莆田冷轧首卷高端镀锌汽车钢外板下线

近日,鞍钢冷轧钢板(莆田)有限公司(下称莆田冷轧)第一卷镀锌汽车钢外板成功下线。此次高端汽车外板一次性生产成功,标志着该公司攻克了技术难度更高、要求更为严苛的汽车外板制造壁垒,实现了从...

太钢成功开发750兆帕级超高强硅钢

近日,中国宝武太钢成功开发出磁性能和力学性能兼具的0.65毫米厚750兆帕级超高强无取向硅钢(牌号: 65TWYS750),批量供应于国内某知名发电机制造企业,并成功应用于变速抽水蓄能领域,标志着太钢在...

攀钢大规格冷作模具圆钢制备获突破

中国冶金报社记者 孟祥林 通讯员 尹仕伟 薛彦华 报道日前,鞍钢集团攀钢成功研制出直径500毫米以上大规格冷作模具钢锻造圆钢产品,填补了攀钢在该领域的空白,显著提升了攀钢高端工模具钢的制造...

柳钢成功开发并量产4款高端汽车用钢新品种

日前,柳钢集团成功开发镀锌双相钢、高强IF钢两大品类下不同牌号的4款高端汽车用钢新品种,标志着柳钢在高附加值产品的科技创新、市场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为切实推动产品结构优化、高端转型,...

钢铁行业将迈入数字护照时代?

本报记者 樊三彩没有数字产品护照(Digital Product Passport,DPP)?不好意思,欧盟市场将向你"关上大门"。对产品出口欧盟的钢铁企业而言,2026年起,DPP将成为碳关税外,企业必须面对的数字化壁垒...

罗元东: 以数智化技术重构特钢产业基因

本报记者 李江梅"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绝非简单的技术升级,而是钢铁行业的基因再造。"8月7日,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数智驱动"论坛上,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总裁罗元东分享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

攀钢选钛新装备高效富集TiO2取得突破

本报讯(记者孟祥林 通讯员黄延)近日,鞍钢集团攀钢集团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中南大学研发出国内首台吨级、适用于钒钛磁铁矿浮选原矿深度预富集的特色装备--重选柱。依托该设备,该团队在橄榄辉长...

张宣科技特种材料首次打入非洲市场

日前,河钢集团张宣科技销售人员在对广东中山重要客户进行定期回访时了解到,张宣科技生产的H13模具材料经客户深加工后,成功出口埃及市场,将用于埃及城市照明工程关键部件制造。这是张宣科技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