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77资讯网

打造优势产业链 精益服务价值创造 --中冶宝钢培育工程技改领域发展动能、服务客户小记

本报通讯员宋崧牛梓欣

中冶宝钢年度工作会上强调,要明确各谱系能力优势,打造优势产业链。为锻造强有力的“链主”,中冶宝钢“一总部、八基地”积极行动、“1+3”产业板块潜心谋划,实施产业能级提升计划,着力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产业竞争功能,推动冶金运营服务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

在中冶宝钢华中基地,有一群开拓者,他们紧抓机遇、不断探索、磨炼实力、直面挑战,用5年的时间一步一脚印、一步一台阶,全力提升工程技改技术能力,高质量实施多项“千万级技改项目”,以智慧和汗水点亮大型工程技改崛起之路。

业务扩张进军技改工程

图为中冶宝钢华中基地承接武钢有限冷轧厂102酸再生机组环保改造项目封顶时的情景。

为进一步拓展业务领域,实现多元化发展,中冶宝钢华中基地承接武钢有限冷轧厂102酸再生机组环保改造项目,迈出向建筑与设备安装工程技改领域进军的第一步。

该项目主要是改建1座5层酸再生站大楼,涵盖钢结构、管道、线缆、机械设备安装等多个专业领域,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交叉作业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冶宝钢华中基地迎难而上,从项目策划入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建立高效沟通机制,有效化解资源冲突和施工矛盾,收集施工日常资料做好备案工作,实现项目全程可追溯,保障项目安全高效完工。在该项目竣工仪式上,冷轧酸再生机组一次通气点火成功,为武钢有限区域市场拓展奠定坚实基础。

技能提升锻造综合实力

中冶宝钢华中基地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技改业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先后实施“师徒结对”“老带新”等人才培养计划,众多青年员工积极投身工程项目,在项目管理、资源协调、方案策划、记录跟进等工作中提升能力,为项目人才队伍年轻化提供有力保障。

中冶宝钢华中基地将现场作为“练兵场”,鼓励青年员工参加统一培训,学习专业知识,考取相关证书,在建筑智慧改造、机组设备安装、钢结构平台架设、管道改线以及炉体加工等多个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应对多样化工程管理要求,增强技改工程业务领域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稳健发展。

创新赋能提高施工质效

数年磨一剑。2023年末,中冶宝钢华中基地建设的武钢有限能环部新建15万立方米高焦共用煤气柜项目圆满竣工。该项目建设的干式煤气柜形态独特,以钢结构为主体,其安装方式摒弃了传统的结构吊装与脚手架搭设模式,采用创新工艺——浮升法进行施工。

为攻克技术难关,中冶宝钢华中基地运用充气上浮与鸟形钩固定技术,高效完成柜体浮升,并逐节完成环状结构的固定与焊接,不仅节约用地空间,还提高了安装效率和质量。同时,中冶宝钢华中基地积极推进新型工装和智能装备研发,降低劳动强度,节省作业时间,全力支撑钢厂有序生产、高效运行。

远处的工地灯火通明,这是中冶宝钢华中基地在建的另一项大型技改项目——武钢有限硅钢质检中心异地改造项目。在这里,管理者运筹帷幄,施工者挥汗如雨,机器轰鸣不断……他们奋斗的脚步,为中冶宝钢打造技改示范工程增添无尽光彩。

精益服务降碳提效显成效

近年来,中冶宝钢紧跟中国宝武“绿色制造”“智慧制造”转型步伐,顺应中国宝武红色钢城、绿色钢城、蓝色钢城“三城同创”发展方向,以极致专业化冶金运营服务,令钢铁企业客户安心、放心、省心、舒心。

中冶宝钢第一分公司以其特有的BOO(建设-拥有-运营)业务在工程机械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通过更新138台装载机、拆炉机、内燃叉车等工程机械,部分采用新能源动力改造,有效优化能源结构,实现碳排放降低20%,为武钢有限超低排放改造和A级绩效企业创建提供了坚实支持;全面推行“操检合一”模式,将传统维修方式转变为“预防为主、定期保养、自主维修、三方确认”的新模式,显著提升设备使用寿命,综合效率提升40%;聚焦科技创新,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通过为工程机械加装双缸剪、鹰嘴剪等装置,实现设备功能多样化改造,有效降低设备成本,极致开发工程机械设备性能,为现场生产效率提升提供坚实保障。中冶宝钢第一分公司以保障工程机械低碳化、高效化运行,稳定现场工程机械设备状态,焕发冶金运营服务发展新活力。

安全至上筑牢本质化安全底线

中冶宝钢第一分公司始终将安全放在首位,通过改造升级车辆安全装置,如安装示宽灯、限速器、行车记录仪等,有效降低工程机械驾驶途中常见的挤压、碰撞等安全事故风险。中冶宝钢第一分公司工程机械大队在各个厂部设立1名至2名专职点检人员,开展周期性、季节性设备点检工作,确保发动机综合性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赢得了武钢有限的高度认可和评价,荣获“安全生产优秀协作单位”称号。

未来,中冶宝钢将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持续深耕冶金运营服务主责主业,锻造技能水平,提升服务质效,为打造“国内第一、国际一流”冶金运营服务商踔厉前进。

(图片均由中冶宝钢提供)

《中国冶金报》(2024年06月25日05版五版)

最新相关

制氢、储氢,全球"拾慧"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李希雯 刘宜宸近日,乌拉圭公布首个绿氢工厂项目计划,该工厂将耗资3800万美元,位于乌拉圭西南部里奥内格罗省首府弗雷本托斯市,预计于2026年开始运营。该项目建设内容...

如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本报记者 朱晓波10月16日,2024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以经济手段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从市场机制、资金机制等...

天津分布式电源"四可"功能要求出台

本报讯 为适应天津市北部地区分布式新能源快速发展需要,支撑打造高承载新型配电网,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日前,天津市蓟州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国网天津蓟州公司联合印发《关于进一...

有成效、有挑战、有方向

本报记者 贾林海"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遵循了科学规律,创新了工作模式,积累了好的经验。"日前,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节能环保工作委员会2024年年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