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77资讯网

中国年产铌钢首破1亿吨 --2024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年会暨中信-CBMM R&D项目报告会侧记

记者夏杰生

“2023年,中国含钢产量首次突破1亿吨,粗钢比例首次突破10%,吨钢铌铁43克,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这是2024年3月26日-27日在京召开的“2024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年会暨中信-CBMM R&D项目报告会”透露的信息。

中信集团副总经理曾琪,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田志凌,巴西矿冶公司总裁Ricardo Lima,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毛新平、刘正东,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献文、常务副总经理王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苏长永,钢铁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剑雄等领导莅临会议。同时,钢铁行业及下游行业领导、专家、学者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爱民主持会议开幕式。曾琪、田志凌、苏长永、Ricardo Lima分别在会上致辞。

曾琪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深刻阐释了新生产力,强调了科学创新对产业创新的推动作用。中信集团与巴西矿冶公司在三十余载的合作历程中,携手汇聚国内外优质技术资源,与众多企业、研究单位及行业组织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了中国铌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下一步,中信集团将继续加大科研创新力度,深化与巴西矿冶公司及各行业单位合作,共同书写科学技术发展新篇章,为加快发展新生产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曾琪致辞

田志凌在致辞中指出: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虽然具备了良好的基础,但也面临环境、资源、能源、品种、质量、成本等多方面的严峻挑战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钢铁工业关键核心技术短板依然突出,基础理论与产业融通技术研究还有待加强,一些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缺失,一些高端钢材产品仍需进口。

要解决这些问题,仍然要以科技创新为战略基点和核心要素。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生产力的新动能。

田志凌相信,中信金属与巴西矿冶公司所搭建的国际化技术合作平台,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钢铁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将会继续助力中国钢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田志凌致辞

苏长永在致辞中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扎实推动行业高端化、智能化升级。积极开展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及战略研究,引导行业技术创新方向,主动参与世界前沿低碳技术开发计划。落实钢铁企业研究院院长“上海共识”,以“育主体、建模式、造环境”为重点,集中优势资源,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搭建创新平台,加强重点领域关键岗位技能人才培养,实现产品、技术和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钢铁研发、生产、服务等全流程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创建数字化钢铁工厂。

二是努力培育钢铁材料新消费场景,大力推广实用新型钢铁材料应用。按照材料升级和材料替代的主要工作方向,积极参与“钢铁应用拓展计划”,与建筑、机械、汽车、造船、石化、电力等下游行业开展紧密合作和协同攻关,共同开发适应行业新特点的钢铁产品,扩大钢铁应用空间。围绕关键战略性钢铁新材料攻关和高性能钢材推广应用,加快研发推广新材料、新品种,促进钢铁企业生产商向服务商转变,推动产业链升级迭代、共建低碳生态,实现合作共赢。

三是继承发扬中信金属优势,积极实践,为新生产力注入新动能。中信金属作为行业标杆,科学技术的引领者,已形成具有特色的科方法论,拥有丰富的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向产业链输入高端价值,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尊重。希望中信金属继承好、发扬好自身优势,不断夯实产品和技术开发基础,为自身新质生产力能,助力客户新质生产力提升。

苏长永致辞

Ricardo Lima在致辞中强调,多年来巴西矿冶公司与中信金属紧密合作,一直致力于技术创造价值,满足每一位客户的特定需求。首先,在传统材料中通过技术的应用,提升了钢铁材料性能,实现了钢材消费减量化;在新材料研发中,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为新能源汽车提供高质量含电池材料,助力中国的“双”目标。此外,还加强与中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提供科研经费,并为高校教育投入奖学金等支持。

Ricardo Lima致辞

本次会议为2023年中信铌钢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举行了颁奖仪式,共有10个项目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创新奖4项。颁奖仪式由中信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献文主持。

吴献文主持颁奖仪式

郭爱民作了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年度报告,报告指出:过去一年,在钢、电池、纳米晶、有色金属等材料中的应用和研究均取得新突破;含高性能钢的开发和应用有序推进;在钢筋和低合金板带材中的应用正在成为钢铁企业绿色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选择;氧化铌在锰酸锂正极材料、磷酸锰铁和高三元正极材料获得批量广泛应用;开发的小型化、轻量化、宽温区的系列纳米晶共模电感在新能源汽车获得稳定应用;铝铌硼细化剂在铝合金汽车零部件上首次实现工业应用。

郭爱民还表示:未来,中信金属与中信微合金化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始终站在时代的高度,以超前的意识、开放的平台及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科学与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助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双”的长远目标,中心将坚持“技术创新、合作与服务”的理念,与企业、研究单位及行业组织一起,为行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做出新贡献。

郭爱民作报告

王国栋院士在会上作了题为《数字脑、模型换代、工控生成AI大模型系统》的报告。王院士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数字时代钢铁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及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特征和优势,并提出了创建工控生成AI大模型的建议方案。

王国栋作报告

参会嘉宾

最新相关

制氢、储氢,全球"拾慧"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李希雯 刘宜宸近日,乌拉圭公布首个绿氢工厂项目计划,该工厂将耗资3800万美元,位于乌拉圭西南部里奥内格罗省首府弗雷本托斯市,预计于2026年开始运营。该项目建设内容...

如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本报记者 朱晓波10月16日,2024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以经济手段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从市场机制、资金机制等...

天津分布式电源"四可"功能要求出台

本报讯 为适应天津市北部地区分布式新能源快速发展需要,支撑打造高承载新型配电网,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日前,天津市蓟州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国网天津蓟州公司联合印发《关于进一...

有成效、有挑战、有方向

本报记者 贾林海"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遵循了科学规律,创新了工作模式,积累了好的经验。"日前,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节能环保工作委员会2024年年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