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原油市场供需格局变化,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原油贸易中的定价地位受到挑战。1981年1月份,美国放开对原油价格的管制,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乃至世界的原油市场格局。高油价刺激了全球原油产能的快速增长,到1983年,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严重的供过于求,OPEC成员国只得以折扣价出售过剩原油,原油价格应声下跌。1985年底,沙特阿拉伯政府开始调整定价策略,采取以“净回值”(Net Back Pricing)为基础的原油折价方法,其他OPEC成员国纷纷效仿,再次引起原油价格下跌。到1986年11月份,OPEC价格委员会又制定了由包括7种原油在内的一篮子价格确定的OSP(原油官方售价)。当时7种原油价格的加权平均价已经跌至18美元/桶。此时,OPEC组织彻底丧失了对原油定价的决定性地位,市场逐渐自由化。越来越多的出口商(英国和墨西哥原油生产商)和进口商(欧洲和各国石油公司、日本炼油厂)涌现,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竞争,现货市场迅速发展。
原油价格管制的放松和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推动了原油期货的产生。1983年,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上市了WTI原油期货合约,合约标的为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低硫原油(West Texas Intermediate),1986年推出WTI原油期权,1994年推出裂解价差合约和裂解价差期权。伦敦国际原油交易所(IPE)1988年推出Brent原油期货合约,1989年推出Brent原油期权合约,合约标的为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和尼尼安油田的轻质低硫原油。上述原油期货合约逐步成为原油现货贸易的定价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