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月19日-20日,由中钢网资讯研究院主办的首届鸿儒会暨2024年迎春喜宴在郑州“只有·剧场”酒店隆重召开,此次迎春宴以“华章再启步步龙腾”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中钢网资讯研究院专家、学者及分析师团队受邀而至、如约相聚。 在钢铁行业步入深度调整和转型“阵痛”之际,首届鸿儒会的召开恰逢其时。会上,各专家们各抒己见,从各自专业角度畅所欲言、金句频出、讨论热烈,相互借鉴经验,学术气氛浓郁,在深度剖析行业发展现状的同时,也为行业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行方向、坚定了发展信心。原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郑玉春受邀参会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以下是部分精彩内容: 一、宏观政策解析 刚刚过去2023年我国实现了GDP增长5.2%的成绩。从我个人来讲,有点不尽如意。去年年初在对当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中谈到,2023年GDP增长应当在5.5%-6%之间,原因一是GDP的潜在增长率目前普遍认为在5%-5.5%之间,二是2022年GDP增长只有3.0%,由于低基数的原因,带给2023年大概有一个点左右的增长。按正常发展,2023年潜在增长率应该在6%左右,那么考虑到疫情恢复、国际关系转变等一些等困难问题,GDP增长5.5%-6%这个是大家预期的情况,特别是在去年一季度我国经济表现较好,以及新一届政府换届等更是给了大家一个美好憧憬。然而,尽管5.2%的增长实现了5%左右的增长目标,速度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与大家的实际感受相比,出入却比较大。 就大家的实际感受与GDP增长的差距,谈点个人看法。按照刘世锦的说法,在我国5%的增长里面有1个点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如果剔除政府政策的原因,我国经济的实际潜在增长率应该是4%-4.5%。去年5.2%的增长里面,首先去掉低基数带来的1个点,那么剩下的是4.2%,里边4%是基础就有的,那么实际上去年政府的作用就是0.2%。这也比较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去年的政策基调是“稳字当头”,而且中央也强调各级政府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防止出现换届效应对经济带来的冲击,为了追求速度而过度透支未来。 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去年呈现高开低走的态势,二季度之后各行业面临的困难显著增加。因此,7月政治局会议之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以促进经济恢复增长。但是,市场观望心态已经形成,特别是房地产行业。尽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但从过去经验来看,鼓励消费的政策效应往往来的比较慢,效果也远不如鼓励投资的效果大,这是2023年经济增长不及预期的主要原因。 现在很多专家在解读宏观政策,包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有很多的预测,在这里我就不谈具体的预测分析了,只谈一点感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新闻稿里有一段话,就是要“切实增强做好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如此重要会议的新闻稿里用近乎口语化的文字,其所传达的意思相信大家都能明白,而且中央明确指出要“以进促稳”。因此,相信各级政府今年很可能是浑身解数抓经济,这也是体现能力和体现政绩的最佳时机。所以,从国家政策和各级政府工作来看,今年的需求环境比去年要好。 当前大家最关注的无疑就是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了,因为这个行业不仅对钢铁行业非常重要,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产业,这是因为不仅其本身体量巨大,而且带动力极强,涉及的产业众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里面说了一条要“先立后破”,最早提出来是针对绿色低碳发展过程中片面认为降碳就是降煤,结果导致煤炭行业出现供给冲击。那么这一次我感觉再提“先立后破”在某种程度上是针对我们经济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新的模式还没建立起来,就把旧的模式打破了,那么经济增长肯定会受影响。现在还看不到有哪个行业可以替代房地产成为我国的另一个支柱型产业。 大家知道去年GDP增长的5.2%里面,最终消费的贡献超过了80%,说起来很好听,实际上以消费为主的社会基本都是中低速的增长,比如,美国增长3%以上就算是快的了。但这个速度是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的,所以要实现较快增长,还得靠投资。投资主要是三大领域:基础设施、房地产和制造业。而当前投资主要受两个领域影响:一个是房地产,另一个是基础设施。现在各地方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房地产投资下降导致土地财政收入也跟着下降,而各地基础设施投资很大程度上都要靠土地收入,房地产投资下降导致基础设施投资也下降,雪上加霜。所以,房地产是整个产业链循环的关键,必须抓住这个牛鼻子,从这个角度讲,各级政府可能会采取各种方式来拉动房地产。 对于钢铁行业来讲,面临最大的一个危险就是房地产需求下降,而我更加关注的是房地产的这种变化到底是趋势性的变化,还是周期的变化?所谓趋势性的变化就是施工面积从过去每年90亿平米左右下降到60亿平米左右,少了30亿平米的建筑需求。如果简单按每平米60公斤钢材,建筑周期按两年计算,那么每年减少的钢材需求就将达到9000万吨左右。而周期性变化主要新开工面积的变化,导致每年钢材需求出现小幅度的差别。我个人认为,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趋势性变化当中,因为,在政府各项鼓励政策的带动下,一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好一点,但三四线城市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整体来讲,我国房地产市场已经从过去供不应求变成了供过于求。当前,房地产行业消化库存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但经过两年的调整,今年预计可以见底。今年房地产的亮点可能来自于去年政府出台的“三大工程”建设中的“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改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商品房投资的下降。而今年机械制造、汽车、家电、电力、造船等行业预计都将会保持增长,因此,总体看,今年钢材需求形势是要好于去年,但从中长期来看,需求下降的总体趋势不会改变,因此,我把今年几年称作战略机遇期,这是留给我们行业和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谁能抓住机遇打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先手之利。 铁矿石价格无疑对每一个钢铁企业的成本影响非常大,但放大到整个行业,其影响可能没有大家认为的那样大。可以回顾一下,我们行业效益好的时候,可能恰恰是铁矿石价格高的时候。为什么说这个事?就是2014年和2015年的时候,我们开玩笑说,现在把铁矿石白给你,你能不能挣钱?所以,行业的效益来自于行业本身的竞争力,从理论上讲,钢铁行业是加工行业,你的任务就把原料通过你的加工变成钢材再卖给你的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去实现你的加工利润。至于你的原料是多少钱,你可以不要管它,因为这部分成本理论上你是要跟制造成本一起转移给下游用户的。现在行业不能将这部分成本完整的转移给用户,其问题不在上下游行业,而在我们本身,是我们的结构调整没有到位,包括我们企业间的成本并没有由于市场竞争而趋同化,以及行业集中度远低于上下游等。 从企业角度讲,必须要关注铁矿石价格的变化趋势,因为你的采购策略会影响你的成本。有一点需要关注,就是铁矿石价格是跟着我们宏观形势走的,一旦宏观形势变好,市场预期变好,铁矿石价格一定会上涨。所以必须把宏观的形势搞清楚,并结合市场需求的变化来制定企业的采购策略。 二、关于产能过剩 最后再谈一下对产能过剩的认识。产能过剩确实是导致我们供求关系失衡的根本原因,但是解决产能过剩所带来的问题不能简单反过来只是去找产能的事儿。过去计划经济要做的事就是保持供需平衡,但实际证明计划经济下我们都做不到供需平衡,在市场经济下就更做不到,因为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感觉产能过剩矛盾最尖锐的时候是市场需求处于低谷的时期,往往也是在这个阶段对产能进行更加严厉的调控。然而,低谷时期调整后的产能往往满足不了需求高峰时期的市场需求,结果会造成对市场的冲击,过去我们曾经出现过几轮吨钢利润超过1000多元的时期,我们觉得非常好,但行业外的资本也会觉得你非常好。因此,当你的利润超过一定程度的时候,外部资本一定会进入,这是阻挡不住的,逐利是资本的天性。这就导致需求的周期性变化与线性发展的产能之间的矛盾,因为产能的结构调整永远跟不上需求周期性的变化,因此,试图通过对产能进行调控以达到全周期的产能供需平衡是不可能的。要提高行业盈利能力,不能只依靠产能调控,或者说只有一条路,就是兼并重组。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也意识到只能依靠兼并重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搞明白为什么要搞兼并重组。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只有兼并重组才能做强做大,似乎企业都做强做大了,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过去日本曾形成几大巨头竞争的格局,集中度不可谓不高,但企业效益依然不好。我们都羡慕韩国的浦项,但很少人认识到浦项之所以成为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在韩国具有绝对垄断地位。因此,未来我们搞兼并重组应该是要形成区域市场的老大,它的产能规模要达到仅依靠其自身的生产节奏调整就可以调控市场供求关系,也就是通过暂停过剩产线,减少市场供应,取得市场供应平衡。这个必须在大企业里干,因为产线足够多,小企业做不到,产线一关企业就停了。所以,兼并重组必须要形成协同,能够取得对市场的支配作用,不是简单做大就行了,也不能在一个区域市场里搞成几个相互竞争的大企业,这仍然不解决问题。
资讯监督:刘奕17739761747
资讯投诉:李瑞1598187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