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世界和平论坛将于7月1—3日举行,本届论坛以“求共识、促合作、稳秩序、护和平”为主题。7月1日,世界和平论坛会前小组讨论“气候与多边主义”在京举行。
联合国驻华代表常启德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没有国界,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区、每一个人,从气温和海平面上升到更频繁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我们正在目睹超出环境领域的后果,它们扰乱了经济,使人们流离失所,同时加剧了经济和政治的紧张局势,这是一个多边挑战。
常启德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全球行动者,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在可持续发展,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减排等方面的努力值得赞赏,还在低碳转型方面取得巨大的进展,比如大力投资太阳能和风能,中国承诺到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实现碳中和,这就证明了中国对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决心。
常启德说,就在这周,他同前来访华的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女士一起访问了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亲眼目睹了沙漠造林如何能改变人们的生活,而且还能够带来深远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大规模的多用途造林活动显著改变了生态系统。这些项目为当地创造了急需的就业机会,保障了粮食安全,而且几乎使得整个地方都摆脱了贫困。发展中的中国也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通过多边合作,中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分享重要的知识和经验,找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斯里兰卡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表示,当前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气候变化的灾害,包括热浪、干旱、洪水、飓风、龙卷风、台风等等,这些都是说明气候变化是很严重。他认为,中国对气候的行动是令人震惊的,听说新能源在中国的市场已经占了50%,现在中国在寻求像风能、水能、太阳能这样的可再生资源,中国在这方面是全球的领导者,我们大家都应该看一看中国做了些什么。
中国国家气候变化战略和国际合作中心的主任徐华清表示,有关国际机构最新报告显示,目前各方所提交的国家自主贡献和长期战略可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7度,但实际的到位政策却指向2.5度温升,这也说明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的差距,关键在于落实、承诺与务实行动,根本原因在于转型不够、技术不足、实施手段支持没有到位。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推动各国兑现现有承诺,而非控排更高的雄心和目标。中方强调气候危机日趋严峻紧迫,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
联合国可持续农业机械化中心主任李宇彤表示,在中国,看到了农业机械对减贫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在增强韧性,在提高农业收入以及粮食安全方面它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的联合国工作组一直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可持续发展,尤其在亚太地区,以支持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巴黎协定》目标的实现。
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巢清尘表示,公平合理、务实有效和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多边体系的构建需要各方协同共进,落实行动。中国一贯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谈判,聚同化异,相向而行,推动《巴黎气候协定》全面落实,实现2030可持续目标是中国的希望,也是全球的希望,中国将积极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