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快报:
钢铁快报:“很多合同条款都是把风险最大限度地推向了抗风险能力最差的个体,企业倒是迅速回款了,却把包袱全都甩给了农户。一旦电站有了什么差池,农户一定会觉得自己上当了,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不少。”
由于这些“套路”的存在,收益与风险不对等,已成为户用光伏为人所诟病的一大“毒瘤”,让安装光伏的老百姓很受伤。
诚然,部分光伏企业运用这些“高级玩法”是降低了自身风险、提高了开拓市场的效率。但此种玩法对于户用光伏的口碑已造成相当程度的打击,乃至已经令这些企业自食其果。
例如在当前“整县推进”背景下,诸多区县政府为了统筹屋顶资源,排除非合作光伏企业,将一些户用光伏开发商或品牌企业称作“骗子”。对此,不少光伏企业都觉得“冤枉”,但此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皆因部分光伏企业利用不正规的模式谋利导致终端利益受损。
在光伏大发展的当下,户用光伏有太多可规范之处,老百姓须要擦亮眼睛,耐心与开发商“较真”。这不仅是为了自身利益及免除后患,更是为进一步规范行业增添一份助力。唯有终端用户的防范能力提升,才能使户用光伏真正惠民、惠农,走上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