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社
记者王志报道
特约通讯员蓝义高摄影
“我国已是全球公认的钢铁强国,普钢年产量超9亿吨、优特钢达9000万吨,规模稳居世界第一。”11月13日,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研究所所长姜周华教授在2025中国特殊钢产业发展论坛上以“高端特钢和特种合金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为题作专题报告。他既客观剖析我国特钢产业“大而不强”的短板,又系统呈现团队在工艺突破、材料创新、智能升级等领域的关键成果,为我国钢铁产业从规模领先向质量引领跨越提供了重要指引。

高端特钢成突破关键
“我国在高端特钢和特种合金领域,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姜周华在报告中客观分析产业现状。据介绍,我国特种冶金方法生产的高端特钢和特种合金年产量仅500万吨,虽规模不大,却集中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电力、国防军工、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部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现有制备工艺也面临多重挑战:真空感应炉熔炼时间波动大、返回料利用率低,推高生产成本;电渣重熔过程中铝、钛、硼等活性元素分布不均,影响产品稳定性;真空自耗炉工艺窗口窄,易出现黑斑白斑缺陷,难以满足高端合金量产需求。“这些问题导致我国部分高端合金质量稳定性差,成本高于国际水平,制约了尖端领域发展。”姜周华坦言。
针对产业痛点,姜周华团队构建“产品—工艺—装备—服务四位一体”研发体系,以“洁净化、均质化、细晶化、智能化”为核心,实现全链条技术突破。
在工艺优化上,团队攻克真空感应熔炼关键技术,通过物理与数值模拟优化12吨真空感应炉(VIM)溜槽结构,开发“低过热度控制+铸模预热+保温冒口”多种措施为一体的铸锭质量控制关键技术,解决铸锭缩孔、疏松问题;创新“碳+铝/硅/锰+稀土镁”阶梯式脱氧工艺,加快脱氧速度并实现低氧控制。
材料研发方面,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核级316H不锈钢通过渣系优化与渐进式固溶处理,助力鞍钢实现大型电渣扁锭量产,成为世界首例第四代核电用钢供货方案;开发基于智能模型、残余元素和夹杂物控制技术的VIM+VAR的双真空超纯冶炼工艺,制备出“杂质元素极低、夹杂物细小弥散”的高性能超纯奥氏体不锈钢,满足半导体设备用材国产化急需;自主开发的一体化压铸为代表的大型模具钢材料具有高热导率、高淬透性、免真空淬火等特点,应用前景广阔。
智能赋能特钢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在特钢领域的应用,绝非单纯机器学习,必须是机理、数据与知识的融合。”姜周华强调。团队构建“机理模型+数据驱动模型+专家知识”融合体系,在多装备实现智能控制:真空感应炉基于基础数据与融合模型,实现温度预测与氧氮含量预测;电渣重熔炉基于机理+数据驱动融合智能模型,可以对氧含量和钛含量进行预测;真空自耗炉通过电弧稳定性控制,缓解黑斑白斑问题,锰含量预测精度显著提升。
目前,该智能系统已在抚顺特钢等企业应用,实现炉内氧、氮含量与熔体温度实时监测,为工艺优化提供精准指导,推动叶片钢洁净度与带状偏析改善,产品性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截至目前,团队技术成果已推广至全国20余家特钢企业,在关键领域实现产业化突破:抚顺特钢依托合作技术,实现汽轮机叶片钢系列产业化,屈服强度优于部分进口材料;上海一郎合金生产的GH4169大型环件、GH3030高温管件,应用于航空航天设备;南京达迈科技基于团队靶材技术,镍基靶材全国市场占有率第一;江苏申源的内燃机气阀钢国内市场占有率60%,成为大众、丰田等车企全球供应商。
“未来将聚焦航空超高强度钢、航空发动机高温合金、特种不锈钢、高端轴承钢、高端模具钢等‘卡脖子’材料,推动氢冶金短流程、特殊钢和特种合金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等颠覆性技术落地。”姜周华表示,将以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技术培育特钢新质生产力,助力我国特殊钢产业和合金材料实现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为制造强国建设筑牢材料根基。

扫一扫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