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7日,中冶南方召开干部会议,宣布了中冶集团党委对中冶南方主要领导调整的决定:郑剑辉同志任中冶南方董事长、党委书记;项明武同志不再担任中冶南方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 项明武,男,1963年4月生,湖北省荆州人,硕士学位,中共党员,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前身为冶金部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董事长、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湖北省第十、十一人、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武汉市第十三、十四届人大代表,武汉市第十三、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会长。1989年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项明武分配到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工程设计工作,先后任海外部副部长、党院办副主任、主任兼企业策划部部长。2000年,项明武同志作为后备人才,挂职锻炼任武汉市青山区科技副区长。2002年,任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院长。2004年,组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担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2006年12月,担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兼任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23年6月7日,项明武不再担任中冶南方董事长、党委书记职务。 项明武 推动中国钢铁工业不断进步的领跑者 项明武,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全国勘察设计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具有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全国勘察设计注册冶金工程师等执业资格;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创业企业家等多项荣誉称号,担任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冶金建设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湖北省勘察设计协会会长。他将个人事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中冶南方在他的带领下,经营业绩实现了从亿元到数百亿元的跨越,净资产增长近70倍,并始终保持优良资产质量,成为中国勘察设计十强企业、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科技企业,书写出创新发展的恢弘篇章。 技术创新 推动中国钢铁工业不断进步 1989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项明武进入中冶南方的前身武汉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工作。他虚心学习、大胆创新,迅速从普通工程设计人员成长为技术带头人、行业专家,并带领武汉院从单一业务模式的冶金设计院,改制为以钢铁工程为基础、多业务领域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工程公司,完成了改革创新、转型发展的华丽蜕变。 中冶南方总部园区 钢铁是工业的“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项明武坚信,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钢铁工业进步的基石保障。 他从工艺难度最大、技术要求最高的冷轧业务入手,力主冷轧成套设备的开发与自主集成,建成了国内首条自主设计、制造、开发的酸洗轧机联合生产线——鞍钢新轧冷轧2号生产线,真正实现了大型设备和控制软件的国产化。 在项明武的技术带领和推进下,钢铁行业冷轧技术总成的能力不断提高,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宝钢分公司五冷轧带钢(碳钢)工程,是国内首套自主研制的高强钢生产机组,具有技术难度高、产品附加值高等特点,项明武带领技术团队成功实现系统技术自主集成与开发。武钢第一冷轧硅钢片厂技术改造工程(新区),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磁感取向电工钢生产系统,在项明武的主持下,国内首次实现了该系统的自主集成及设备成套,彻底改变了国内只能生产1000mm以下取向硅钢的历史。武钢第二冷轧薄板厂工程,是当今世界上生产带钢最宽、产量最大的冷轧机组,项明武主持完成了机组的全国产化,填补了国内轿车面板市场的空白。 此后,他力主设立技术研究院,投入专项资金和专职技术人员,全力推动科研开发,在冶金建设全流程核心、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上发力。依托丰富的工程技术积累与工程实施经验,项明武主持实施了一批技术水平高、行业影响力大的重点工程,并为引领钢铁行业绿色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内首套大型球团烟气活性焦脱硫脱硝超低排放装置 在被誉为钢铁“艺术品”的冷轧硅钢领域,项明武以技术总负责的方式带领团队实施的武钢第二硅钢片厂工程,打破了日本对我国在冷轧硅钢生产技术和装备的封锁和垄断。与此同时,项明武率先践行绿色、环保理念,推进自主技术创新过程中的能效优化,使硅钢工序能耗大大低于国家一级标准。 武钢8号高炉工程,是国内4000m³级高炉中产量最高、炉况最顺、预期寿命最长的高炉。项明武作为技术引导者,带领团队通过技术创新,使该高炉年利用系数达2.5t/m³.d以上,能效指标领先于国内同类高炉;一代炉龄20年,大大超过国内同期建设的高炉寿命。 沙钢5800m³高炉,是目前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二大高炉,项明武创造性地提出在满足功能的条件下对各系统进行“瘦身”的设计思路,采用紧凑式矿焦槽技术、首次采用大型高炉三铁口设计,占地面积仅为4000m²,高炉用地基本指标的39.7%~54.3%,为高炉的集约化建设与运行探索了一条可行之路。 中冶南方设计的沙钢5800m³高炉 降低薄带钢生产消耗的系列关键技术,是项明武大力推进钢铁行业能效优化与绿色发展的一项重大成果。其中的“无吹扫轧制残留物处理工艺”,使吨钢轧制电耗降低20%,乳化液耗量降低20%,轧制厚度减少0.1mm;“变增益双伺服轧制力控制技术”,攻克了制约超深冲产品性能稳定性提升的关键难题,使产品延伸率控制精度超过国外先进水平。 国企担当 带领企业走向自立自强 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基础的钢铁、环保行业,是一块成熟的、强者辈出的市场,要想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必须要有远见和魄力。 项明武上任不久,带领企业大胆实施改制,从机制上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让一个有着五十年历史的老国企重获生机。在项明武的主持下,2004年3月25日,以主业分立改制方式组建的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作。企业在改制中获得新生后,其后的十多年间,结合市场的变化、业务发展的需求,项明武每年都会推动实施不同程度的改革与调整,使人才、资金等内部资源朝着有利于推进企业战略发展的方面集中,使公司自上而下的着力点放在推进战略目标的实现上。 2016年,全国钢铁行业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滑向谷底,而中冶南方却以合同额逾90亿元、营业收入逾70亿元,利润超5亿元的出色业绩,逆势上扬。高光的背后,是中冶南方在项明武的推动下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明确钢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环保三大主业发展定位,全面构建起“3+N”多元业务发展体系。 同时,在项明武的主导下,中冶南方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搭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钢铁生产能效优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涵盖27个国家级、省市级的多层级科技创新平台,十几年来累计投入近50亿元进行科技研发,研发经费投入平均强度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推动企业一次又一次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引领行业绿色、智能、低碳、高效发展。 在绿色制造上,中冶南方在全国煤气发电领域市场份额超过70%,率先研发的超临界煤气发电技术领跑世界;自主研发的活性焦制备全流程关键技术,签下国内首座环保型活性焦制备生产线;凭借全球领先的混酸再生技术,抢占国内全部市场。旗下中冶南方都市环保获批工信部“2019年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绿色发展模式获得国家认可。 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实施的广西盛隆超临界煤气发电项目 在智能制造上,坚持与工艺相结合,务实推进钢企的少人化、无人化生产;成功打造全球首个数智孪生料场;成功推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宁钢智慧高炉整体解决方案,自主开发的“自动出钢”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冷轧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俄罗斯高端硅钢生产机组。 智能料场孪生数字平台 以科技创新勇当基础设施领域生力军。全力推进海绵城市技术创新与引领,建立了全国唯一地从建设规划、设计施工到验收运营的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标准体系;建立数字孪生智慧城市数字化云平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慧城市核心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应用于40余项中大型工程;在全国首创城市综合设计模式,有效避免城市重复建设开挖,成功打造基础设施领域的高端咨询品牌。 为配合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近年来,中冶南方聚焦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京津冀等重点区域,抓住环保行业发展机遇,发挥环境治理综合优势,坚持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结合驱动市场,全方位拓展固、土、水、气市场。依靠核心技术领跑市场,固废处理方面,自主研发的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成功实现应用;污水污泥处理领域,掌握水体治理的关键技术,形成以“水生态污染梯级控制及健康水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为核心的专有专利技术;环境修复方面,自主研发的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在重钢土壤修复等多个项目实现工程应用。 长江大保护重点工程——宜昌田田化工遗留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 进入“十四五”,面对钢铁行业智能、数字、绿色、低碳、高效融合发展趋势,面对美丽中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项明武领导的中冶南方在“卡脖子”技术攻关、核心工艺技术与数字技术融合、绿色低碳技术开发等关键领域,继续向前沿迈进,向纵深突破。 走向世界 彰显中国冶金建设“国家力量” 项明武深知,要打造国际型工程公司,必须要在海外市场大有作为。他上任以来,一直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国际市场的开发,在设计分包、设计、设备成套供货等领域一步步取得突破。 为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项明武采取三大措施强力推进海外市场开发,一是依托中冶集团的海外营销平台优势,共同开发东南亚、南亚、非洲、俄罗斯及南美地区的总承包工程;二是与国外知名公司联合,承接国内外总承包项目;三是加大海外市场开发力度,直接与国际知名公司同台竞争,承接海外总承包项目。 中冶南方实施的印度克罗美尼不锈钢连续生产机组 2007年,中冶南方在海外市场多年努力终于取得成效,实现了重大突破:完全独立地承接了俄罗斯宽厚板公辅EP项目和冷轧项目,台湾烨联越南项目,合同额突破10亿元。2017年,中冶南方海外业务更是迎来大丰收,先后承接越南和发榕桔综合钢厂、印尼德信350万吨钢铁基地、印度克罗美尼不锈钢总承包等项目,助力中国钢铁工程技术“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力。 长期以来,俄罗斯高端钢铁市场都被欧洲企业垄断。NLMK是俄罗斯最大的硅钢生产企业,也是全球顶尖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2021年,中冶南方总承包的俄罗斯NLMK新能源汽车用高牌号电工钢项目完成BIM模型交付,自主开发、设计、供货的退火炉核心设备也相继发出,实现了中国冷轧硅钢技术和高端冷轧成套设备首次向欧洲输出的重大突破。 从世界最大的不锈钢连续生产机组在印度建成、印尼德信钢铁基地1号线全线投产,到印尼纬达贝火力发电项目多个机组成功并网发电,再到位于塞尔维亚的河钢塞钢2250mm热连轧新建3号步进梁式加热炉点火烘炉,中冶南方搭乘“一带一路”航母,不断向世界彰显中国冶金建设“国家力量”。 塞尔维亚第一座超低排放加热炉 作为技术带头人,项明武工作30余年勤耕不辍,在冶金科技和工程设计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累计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质奖”1项、“银质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数十项国家、省部级工程技术奖项;作为第一授权人完成的5项授权专利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主编完成了《钢铁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标准》等7项国家(行业)工程建设标准的编制。 中冶南方首届BIM技术应用大赛圆满举行 “做企业,需要情怀,需要对国家、对民族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怀揣着心无旁骛做技术、脚踏实地做企业的理想,怀揣着“推动钢铁工业进步、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做出卓越的技术贡献”的使命,项明武始终踌躇满志,脚步铿锵有力。 来源:泰科钢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