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9日,“首届中国钢管产业峰会”在山东聊城阿尔卡迪亚国际温泉酒店隆重召开。本届峰会以“绿色低碳创新谋变”为主题,来自国家部委、政府机构、全国商协会组织、钢铁企业、产业内企业等相关领域近600位嘉宾亲临大会现场,超10万人通过线上直播方式参与本次峰会,共同热议钢市变局,谋划未来发展,赋能钢铁产业链优化升级,为钢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书写了一幅壮美画卷。 河南省人民政府参事、原河南省工信厅厅长李涛受邀参会并发表了《未来3-5年经济形势和钢铁产业发展趋势展望》,他主要围绕“经济形势、钢铁、管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以下为精彩演讲内容摘录: 一、经济形势主要表现为需求不足 目前的经济形势可以总结为需求不足。正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效益。但现实状况并不乐观,需求不足弥漫全球各地,依次体现在全球需求不足、中国需求不足、山东需求不足、聊城需求不足。 需求不足就要扩大需求,而扩大需求是个系统工程。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加收入,增加收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综合施策。消费需求跟不上,必须用投资来补。换言之,问题出在消费上,破题还在投资上。2023上半年整个投资增长3.8%,但由于去年基数很低,所以这样一个水平实际上增长很少,民营投资几乎为负。根源还在于大家缺少信心。 大家应该有信心。没有钱,好项目在哪里?答案在重组整合。能提高行业竞争力的项目,永远是好项目。钢铁行业重组整合目前还未完成。大钢铁企业兼并小钢铁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此外,降低成本、绿色效益、智能化、兼并重组、大设备取代小设备、智能化取代机械化,这些都是趋势,是确定性。投资拉动可能是破题的关键所在。钢铁行业、管材行业一样可以在投资上有所作为。 再看贸易方面,同样处于疲软状态。贸易占GDP的1/3,总量很大。在当前情况下,我们要尽可能扩大贸易,多进口,为经济做贡献。 消费的根本问题是收入问题。当前处在消费拉动经济为主导型的过渡期。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多年发展地非常快,但始终是投资拉动和贸易拉动为主的增长结构。我们需要转换赛道,实现消费拉动为主的增长结构,这本身就是一个过程。三年疫情,使得我们收入和就业受到影响,让本来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经济雪上加霜。 实际上,我们什么时候实现了经济拉动主要依靠消费,什么时候才能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过程刚刚开始迈步。总结来说,改变当前经济形势,关键是要扩大消费。但是问题出在消费上,破题在投资上。所以要抓投资、稳贸易,尽可能扩大消费。 二、未来全国钢厂不会超过1000家 我国是钢铁大国又是钢铁强国,全球一半的钢铁都在中国,主要的先进的生产设备都在中国。当然,我们也有弱的、小的、差的产能。但近几年,我国钢材的实际需求量和生产量出现了下降趋势,去年下降1%左右,前年下降2%左右。而未来的下降很可能是断崖式地下降,10亿吨钢在未来的5-8年会降到6-7亿吨。 但并不意外,这是大吃小、强吃弱、整合、提高、转型、升级的结果。拐点已至,我们迎接下降,提高吨钢的价值,降低吨钢成本,实现专精特新。 未来的钢铁厂会分化成三类:一是产量1亿吨的宝武、鞍山等巨无霸;二是产量1000万吨左右的钢铁企业;三是产量200-300万吨左右的专精特新企业。他们把品种、附加值、节能降耗、环保做到极致,就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聊城的管厂就是这一类型的。 未来的整体局面是巨无霸很少,七八家;中等的企业(1000万吨左右)会有几十家;小的专精特新有几百家。全国钢厂不会超过1000家。未来的钢厂就是这三种类型或模式,各自有自己的绝活和生存之道。 三、聊城管材模式值得学习和研究 管材企业多是专精特新企业。聊城市是管材加工基地,也是精品板材加工基地。这给中国钢铁工业的转型提供了方向与样本,提供了聊城经验。聊城模式值得学习和研究,它的方向就是专精特新的方向。目前,管材70%是焊管,30%是无缝管,产能已经大于需求,但是高端的产能仍然不足。 未来,聊城钢管市场的发展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布局: 一要建设设计、研发、标准制定中心,特别是设计、研发中心,重点实现新品种及创新型高端产品的研发。想要造出世界一流的管子,就要制造新的需求、新的替代型产品; 二要变成管材的制造中心,以实现高端管材的低成本制造为发展方向; 三要成为半成品、成品材深加工中心,围绕用户需求的方向进行精准加工。 也就是说,以聊城为核心形成“设计研发标准中心、管材制造中心、成品材深加工中心”等三个中心,这是管材的发展方向,也是其他特殊钢、品种钢的发展方向。 总之,我们拥有优势的制造业。在制造业的大类里面,钢铁制造业走在世界前列,最有信心实现华丽转身,实现凤凰涅盘,实现新的飞跃。
资讯监督:刘奕17739761747
资讯投诉:李瑞15981879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