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全联冶金商会指导,中钢网与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联合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钢铁高峰论坛暨2023年钢铁行业发展走势展望”,于2023年3月18日-19日在郑东新区郑州国际会展中心轩辕堂隆重举办。本次峰会盛况空前,会期二天,一天主论坛,一天分论坛,其规格之高、影响之大、传播之广、人数之多、形势之新、思维之辩,无论从会议规模、出席专家、嘉宾主题,还是现场反响,都得到了参会企业的一致好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副秘书长肖邦国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双碳”目标下的钢铁企业发展方向》的主题演讲。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
我的题目是《双碳目标下钢铁企业的发展方向》,有两个方面给大家汇报,第一个方面是双碳目标下钢铁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20年习总书记在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2050年的目标,我们在2021年发布第一个文件,就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意见》,在10月份国发23号文国务院印发了《2030年前碳达峰的行动方案》,在最近召开的二十大报告中又对碳中和、碳达峰工作做出了部署。
实际上我们国家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是一个1+N的政策体系,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政策文件里面提出三个阶段、五个目标,2025年要初步形成绿色低碳全国经济发展的体系,2030年要全部实现,2060年要全部建立,特别是在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上面也做出了要求。在能耗强度这一块“十四五”期间要下降3.5%,碳强度要下降18%。N主要是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碳达峰方案,大家知道我们钢铁行业的碳达峰方案已经发布了,这是带密级的,已经发到了各省发改委。
钢铁行业由于碳排放量比较大,占全国15%左右,也是制造业31个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一个行业,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我们钢铁行业煤炭、焦炭占比各达到92%,钢铁行业消费煤炭所占比例57.5%,化石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占比85%,高于全国钢铁行业平均占比2%。应该讲钢铁行业作为重点,未来将面临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
从最近发布的有关政策来看,去年1月份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节能减排的综合工作方案》,这里面要求钢铁等重点行业产能达到能效标杆水平比例的30%,在座很多钢铁企业也面临这样的压力,据我了解很多钢铁企业也在向能效标杆水平迈进,很多企业在建成投产的时候就面临这样的问题,宝钢湛江现在只有一座高炉达到这样的标杆水平,今年要求三座高炉都达到这个要求,困难还是很大的。
2月份四部门又发布了《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升级实施指南》,目标也是重点提出能效标准水平30%以上的要求,特别是能效基准水平以上的企业要基本清零。6月份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了《工业能效提升计划》,到2025年绿色低碳能源利用比例显著提高,其中电能占工业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30%,新增高效节能电机占比达到70%以上,新增高效节能变压器占比达到80%以上。
一、双碳目标下中国钢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机遇来讲:
机遇一是面临着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对我们钢铁企业影响比较大的是产能产量的双控,特别是这几年开展的产量约束。从产量来讲要差别化的推动粗钢产量,全面推动绿色发展,着力推动工艺结构调整,防止粗钢产量快速增长,今年大概率还是要限产。
机遇二是助推工艺流程结构优化。从近期来看,我们现在的钢铁企业大部分都优化了高炉,调整了工艺结构,从中远期看要发展清洁冶炼。我们了解到河钢、宝钢湛江已经在建设这些项目,特别是山钢今年就要投产,宝钢湛江的这些项目也是在2025年投产。
机遇三是倒逼行业技术革命。钢铁工业的碳达峰、碳中和实际上是一场技术革命的赛跑,由产品研发创新到全工序、全流程、全环节的技术创新,将成为钢铁行业降碳创新的关键举措。
机遇四是促进行业智能化升级。智能化是提高钢铁企业碳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通过智能系统跨越生产管理和生产边界,推动关键工序效率提升。
机遇五是加快促进多产业协同。特别是在我们钢铁企业二氧化碳排放的COS环节,通过能源连接促进社会能源高效利用,进行全社会产业资源的协同利用。
机遇六是协同促进环保治理。这里面要重点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要构建协同治理的政策体系,这里面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数据计量、统计及核算体系、管理体系、对标及评估体系、监管及考核体系等等。
机遇七是开展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环境产品生命,是低碳发展的必然趋势。去年钢铁协会建立了EPD平台,目前发布EPD报告36份,LCA是开展EPD声明的一个基础和方法工具。
机遇八是助力行业加快NQG水平建设。什么叫NQG呢?这是国外的一种说法,叫国家质量强国设施建设,包括标准,包括认证,包括计量检测。在质量强国建设标准里面提出要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其实有三个作用,一是市场准入的通行证,二是传递信任的信誉证,三是质量管理的体检证。
挑战一是低碳转型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能源资源禀赋以长流程为主,碳排放机理也比较复杂。
挑战二是技术人才等基础能力比较薄弱。就是我们在碳排放、减污降碳、工艺技术、人才这一块研究还是刚刚起步阶段。
挑战三是不同企业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我们去很多企业了解,像长流程有的企业吨钢的碳排放量2.25,有的是1.65,差别非常大。
挑战四是工艺流程结构优化面临障碍,实际主要还是长流程所面临的问题。
挑战五是绿色产品覆盖不足。工信部去年已经是第五次发布绿色产品名单,但是我们钢铁产品在里面所占比例比较小,这与我们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相称的。
二、中国钢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路径
第一是“一构建、两提高、三促进、四推动”。“一构建”是构建良好的行业秩序,“两提高”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提高绿色产品供给质量,“三促进”是促进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四推动”就是推动技术创新、提质增效、循环利用和标准建立。
第二是构建良好的行业秩序。我认为包括三个方面,包括严控产能、调控产量、标准认证。特别是在调控产量方面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了解很多企业能耗比较高,规模效益难以发挥,这是与我们产量相关的。今年大家还是要限产,但是限产也要差异化的科学调控,分类施策,扶优劣汰。
第三是提高产品的绿色供给能力,钢铁行业要联合下游用钢行业共同建立完善绿色采购制度,推动绿色认证结果的广泛认可和采信应用,促进绿色产品、低碳产品在新应用领域的全覆盖,绿色产品是我们下游钢铁企业的一个重点工作。
第四是促进绿色化发展,重点就是深入推动超低排放。超低排放工作规划院从顶层设计到技术研发、工程示范、应用推广、评估监测都有深度的参与,目前参与超低排放有26家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都是由规划院帮助进行评估的。
第五是促进低碳化发展。规划院推进企业碳达峰、碳排放的体会,包括三个全面、五个结合。“三个全面”是全面摸清家底、全面做好达峰准备、全面做好协同减排。“五个结合”是充分结合发展规划、充分结合技术创新等等,这个就不讲了。
第六是促进智能化发展。智能管控是实现企业生产、物流、能源、低碳、设备、安全、环保全流程的跟踪管控,助力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特别是右边的碳排放监测平台,我们为了服务钢铁企业下一步更好的做好工作,规划院目前建立了碳排放监测平台,可以实现碳排放的在线监测。
第七是推动标准认证体系的建设。叫标准引领绿色低碳的发展,这里面规划院也参与制定了钢铁行业若干个绿色低碳标准,这里面也包括低碳产品的评价方法与要求标准,这个我认为是会对我们下一步钢铁企业,包括采购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标准。
在认证环节包括几个方面,一是产品质量分级认证,这是为了促进公平的营商环境,让好产品卖出好价格。二是放心品牌的认证,这里面包括钢筋、建材等于所有大类,可以宣传品牌、传递信任。三是产品碳足迹、低碳产品、碳中和企业评价认证。四是绿色类认证,包括绿色产品、绿色企业、绿色工厂。五是信用评级,我们主要是做钢铁企业的信用评级和ESG评级,ESG评级是现在国资委要求央企开展的一个环境、能源、社会责任的评价工作,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发布ESG年报。
第八是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发展。我们认为钢铁企业下一步有必要开展LCA诊断,全方位了解你产品的碳排放情况,包括各工序环节存在的问题。另外,积极搭建LCA在线平台,能够实时看到碳排放的情况。最后就是开展低碳钢材的设计。
三、冶金规划院的情况介绍
规划院是1972年建院,今年51年的历史,是国家级的事业单位,我们有三个定位,政府机构的参谋部、行业发展的引领者、企业规划的智囊团。从我们的主要业务分三个板块,规划咨询为主体,标准引领、智能制造为两翼。
在标准化这一块,我们也是国家标准局重要的机构,也制定了若干个行业内非常有影响力的标准。在认定这一块我们具备了产品、服务和体系认证资质,特别是我们在认证这块已经形成了产品质量分级认证、放心品牌认证、绿色认证、ESG评级等等一系列的认证体系。
在低碳这一块,应该说规划院是冶金行业最早从事低碳研究的权威机构,包括我们支撑着发改委、环保部、工信部、碳达峰、碳中合工作的一些政策研究工作,包括碳配额的研究,包括钢铁行业碳交易的压力测试等等都是规划院支撑的。在标准这快我们也发布了与碳相关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要求、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技术规范等等,是对我们碳排放核算方法的标准。
规划院积极为企业开展双碳规划,我们已经开展了156家重点企业的双碳规划,包括内蒙、湖北、辽宁等等省份的双碳产业规划,像宝武、安钢的双碳规划也是我们做的,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和基础。我们在实践这一块开发了碳排放全过程管控与评估平台,这个一些企业已经在实施和应用。
感谢大家,我的报告就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