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硏究所和中国城市百人论坛主办的“中国国情与发展”论坛2024年城市更新与超特大城市空间治理专题论坛暨中国城市百人论坛夏季论坛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城市更新与超特大城市空间治理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陆大道指出,过去四十年,国内各种规模的城市开发和城市空间大规模的扩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城市更新进入新阶段,首先要发展高端产业链,提高产业效率,推进深度转型升级,将产业创新、园区创新作为关键;其次是旧城改造,不应大拆大建,而是要将民生发展放在主要位置,提高人民生活和工作环境;第三是要保护历史文化,不能盲目追求经营城市的经济效益,更要修旧如旧;最后,社区服务也要进行升级。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中国城市建设历史阶段已经从“建设”时期进入“治理”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基本判断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从扩张发展转变为存量更新。在存量更新时代,城市空间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属性的多重性、空间使用的多样性需要精准适配,既要“改得好”还要“用得起”。此外,住宅小区、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产业空间是城市更新的主要类型,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表示,超大特大城市以全球0.51%的陆地面积,集聚了全球13.14%的人口,更创造了全球25.91%的GDP。根据相关研究,他提出“人类舒适生存需求理论”,即为满足人类对空间、距离需求和生态平衡,超大特大城市应将经济规模和人口密度控制在以下范围内:人口居住空间不低于30平方米、城市范围内土地开发强度在20%至50%、建筑物高度即容积率不超过4、单次通勤时间不超过60分钟、城市住房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在20%至50%之间,并着力提升经济规模与经济密度,培育城市科技制造和金融服务产业,建设输出型的综合和专业全球顶尖城市。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指出,城市体检是城市更新的基础,其结果应作为制定城市更新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项目的依据。通过一项于2020年开展的、样本量为59万份的城市体检居民抽样问卷调查,他和团队发现:在规模方面,超大城市拥挤问题凸显,但对年轻人保持较大吸引力;收入方面,中等以上收入的城市评价最高;密度方面,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公里六千人比较舒适;人群方面,中年人群担忧养老及住房,老年人关心基本公共服务;宜居方面,中小城市宜居性较好;幸福感方面,房价或房租可接受程度、房租收入比对幸福感的影响非常明显。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彦随认为,特大超大城市或者都市圈、城市群要考虑差异化、差别化、区域化的高质量发展,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解决都市圈周边“灯下黑”的问题,也要兼顾城市功能效率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公平正义。他建议,城市更新和超大特大城市治理首先要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区分步探索推进,不能搞“一刀切”,只顾规模扩张而不去经营保护;其次要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体现城乡融合发展,建设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和法规体系;最后,要重视城市更新利用、建设和经营的有机结合,形成人、地、业、财、流的和谐、公平、正义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