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快报:“日照钢铁总逆势,而杜双华一直逆天改命”。
钢铁快报:“矿砂从日照港到日钢集团的运费仅2.4元/吨,但如果运到山东内地则需100多元,成品运回港口成本则要翻倍,日钢集团每年需要1000多万吨矿砂,仅此一项一年就比内地企业多出20亿元的利润”。
钢铁快报:“这也是做买卖嘛,有什么不可以的?我有什么好烦恼的?”
钢铁快报:“有一定规模的民营钢铁企业是否可以组合?”
钢铁快报:“什么一山不容二虎啊,我们连狗都不如!”
钢铁快报:“杜双华裁员是为了对抗山钢的重组”。一位日照官员在接受《华夏时报》采访时说得更为直接,“裁员是杜双华在舆论上给山东方面施加压力”。
钢铁快报:“山钢给了我们3、4年的租赁期,重组后盈亏自负,一方面是对我们的补偿,另一方面也是对我们莫大的信任”。
钢铁快报:“把思想从以重组为中心转到以生产经营为中心”。
钢铁快报:“山钢缺钱,被舆论推测为使重组陷入绝境的根本因素”。
钢铁快报:为了完成极其苛刻条件下的6m×180m烧结机工程,机装作业经理对员工作了一个“不近情理”的规定:
钢铁快报:“他有一次走进杜的办公室,下属正在汇报工作,没有按期完成,他破口大骂一通后,捉起手机就扔,砸向下属”。一度,员工私下称他“杜拍砖”。
钢铁快报:冀T33333,而他的座驾却是只有十几万元的普桑。
钢铁快报:有浓重的江湖气息和人治色彩,却相当能打仗,打硬仗,日钢要干的事,早晚都能干成。
但杜双华其实很清楚,这种管理模式,是公司在特定发展阶段的特色产物。随着企业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在彻底摆脱重组风波后,日钢开始苦练管理内功。
在整个日钢体系内,先是大改管理模式,提高透明度,不管是公司的制度落实、部门的费用支出、个人的奖金分配、新晋的竞聘提拔等等,一切涉及公司利益、涉及员工个人权益的,所有事项都要放在阳光下。
2015年,日钢又拿出一亿元派出团队向台湾中钢学习。杜双华提出的要求是全面复制中钢模式。
作为中国台湾最大的炼钢厂,中钢以管理制度严密著称,包括目标管理、自主管理、超额产销奖金制度、标准成本中心制度与品质保证制度都相当完善。
对于先进技术,杜双华更是大手笔投入。
2013年,日钢斥资330亿元从意大利引进了ESP生产线,2015年初正式投产。这相较于较传统工艺节能50%-70%,成本降低40%,生产效率提高50%,且生产出来的钢材具有尺寸精度高、性能均匀、晶粒细小等优点。
截至2022年底,国内只有7条ESP生产线,而日钢就有5条。
基础打好了,日钢开启疯狂的收购模式,从2019年,先后吞并山东省内五家钢铁企业,产能也有望狂飙到3000万吨。而随着钢铁市场的回暖,杜双华财富也一路看涨,再次成了钢铁首富。
随着日钢走上正轨,杜双华再度隐身幕后。面对外界诸多赞誉,他直言“我们只是时势造英雄,一个特殊的团队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和一个特殊的年代,干了一项特殊的事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