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快报:“欧洲存在一个很大的担忧,在突发地缘政治问题等情况下,产供链突然遭到冲击,将重创欧洲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与一直主张开放包容合作的中国加强合作,是欧洲经济稳定的重要保障,欧洲在寻找,也需要这种安全上的保障。”
钢铁快报:“欧洲存在一个很大的担忧,在突发地缘政治问题等情况下,产供链突然遭到冲击,将重创欧洲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与一直主张开放包容合作的中国加强合作,是欧洲经济稳定的重要保障,欧洲在寻找,也需要这种安全上的保障。”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近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表示,美国向欧洲国家施加了巨大压力,不遗余力地迫使欧洲与中国“脱钩”,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欧盟官员向我保证,“脱钩”不是欧盟的政策。良好的中欧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是双方繁荣发展的基础。
欧盟商会在发给《环球时报》的回复中表示,中国和欧洲贸易关系紧密,双方企业投资规模也在加强,未来欧中之间的投资应该比现在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欧洲公司相信中国经济的潜力,并期待中国发出积极的改革开放信号。欧盟商会认为欧中双方都感兴趣的具体领域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世贸组织改革、国际标准制定和数字化协调。
供应链深度连接
德国《经济周刊》6日称,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欧盟在经济上对中国变得越来越依赖。2021年欧盟和中国之间的商品贸易额为6960亿欧元。对于欧盟而言,中国是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之间的贸易近年来有所下降,但同一时期欧盟与中国的对外贸易额大幅增长。中国不仅是欧盟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国,也被许多欧洲公司视为投资地点。博世、大众和宝马在中国拥有大量员工和部分生产设施。
在欧洲,也有一些人在渲染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并夸大“风险”。德国《柏林日报》报道称,在能源危机之下,欧盟希望减少对中国在太阳能、风能、热泵等能源技术上的依赖。奥地利《新闻报》近日以“绿色欧洲‘中国制造’”为题报道称,欧洲安装的太阳能系统中,有3/4来自中国。
尽管如此,德新社引述德国联邦采购物流协会的报告称,德国公司同中国的供应链深度连接,超过一半的公司计划扩大在中国的采购。该协会的负责人表示,德国与中国打交道时应该更加现实。一些德国公司在中国实现了30%到40%的营业利润。如果转移到欧洲生产价格太贵了,其他地区也很难替代中国。
董一凡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通货膨胀、能源危机和碳中和问题上,中欧在产供链上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中国以强大的制造能力为依托源源不断输出的商品,有助于欧洲平抑通胀水平;而在能源和新能源领域,中国也具有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中国高度重视多年发展,很多领域已在国际上领先,具备了相当的水平,这是欧洲所需要的。另外,欧洲企业在一些领域内仍处于产业链条的上游,这对于正在谋求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中国企业而言也非常重要。董一凡说,中欧之间不断重塑着双方对于气候变化以及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共识,不断增进合作的意愿,将有利于欧洲摆脱能源危机,推动能源转型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