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快报:投资项目立项27项,总投资125.64亿元,包括政府投资7个,总投资13.53亿元;企业投资20个,总投资112.11亿元。环保审批事项17个。办理施工许可证13个,开工建筑面18.66万平方米。与2022年同期相比,各项数值均有显著增长,尤其是投资项目立项总投资,在去年同期17.13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108.51亿元,政府投资增加了10.29亿元;企业投资增加了98.22亿元。总增长率达633%,取得惊人进展。
“一网通办”减系统。为进一步提高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新区审批局全力建设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专区,依托政务服务中心职能,统筹协调完成了城管5个事项、发改1个事项、环保3个事项的全部划转和规划4个事项、消防2个事项、市政水电气暖5个事项的集中入驻。设立统一受理窗口实施“一扇门、一站式”服务模式。聚焦解决企业多个系统申报问题,我们以工改专区为基础,扎实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应用提升,积极对接做好消防系统并网、市政接入工程涉及的规划、绿化等审批事项入网相关工作,跟进做好审批事项动态调整,实现了工程建设项目全链条审批事项网上一次申报、多部门在线并联审批、审批进展全程掌握的“一网通办”模式,将企业多部门、多系统申报减少为一个系统申报,以“数据跑路”代替“企业跑腿”,便捷了企业群众办事。
“区域评估”减成本。审批局先后牵头开展了节能评价、安全评价,文物保护、环境评价、水土保持5项区域评估。同时将区域评估成果在新区官网进行公示,进一步增强了新区区域评估改革政策宣传力度,扩大成果应用。2023年以来,我们持续推进区域评估成果运用最大化,最大限度减少企业成本。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全面实现告知承诺制,对收到的申请材料仅进行形式审查,在受理后即来即办、现场办结,合计为5个项目节约技术性审查、程序报审时间100余天。辅导企业按照《区域环境质量评估报告的应用指南(试行)》运用区域环评成果,累计为7家企业节省检测费用5.5万余元,节省环评报告编制时间130余天。真正将项目评估评审由“申请后评审”转为“申请前服务”,“企业买单”转为“政府买单”,使企业共享评估成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节约社会资源。
“多评合一”减程序。今年以来,行政审批局实行“多评合一”审批方式常态化,将项目审批涉及的多个评审工作减少成1个评估评审程序,同时进行委托,并行推进,全面提升项目评审的效率和便利度。在审批冀南新区新建第二消防站建设项目时可行性研究报告时,为加快完成项目立项手续,保障项目顺利申报上级资金,在项目单位仅提供电子版材料的情况下,审批局对项目进行容缺受理,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社会社会稳定风险评价报告同时进行委托。2023年3月31日,组织召开项目专家评审会,采取“多评合一”模式,将会议分成两个阶段,一场会议完成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两个阶段评审工作,实现了“多评合一”快速评审,圆满完成了项目技术评估评审工作。
“高效快办”减时间。按照“能快则快、能简则简、能优则优”的原则,审批局对新区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手续办理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开辟“特事特办,简化流程,限时办结”的审批“绿色通道”,审批项目时采用电子材料提前预审、容缺预受理、加快委托评审、多评合一、网上填报全程指导帮助等方式,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间,助力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对投资3.35亿元的邯郸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供排水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工程,行政审批局采取“容缺预受理+提前委托评审”模式,加快完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工作。对邯郸市滏蕴再生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固废循环经济产业园及新型绿色建材项目等一批处于申报省、市重点时间节点,亟需立项的项目,行政审批局主动倒排工期,加班加点,悉心辅导企业进行网上填报,加快审核立项。
“上门服务”减次数。为进一步破除项目手续跑办难题,增加新区营商便利性,提升政务服务质效和企业满意度,审批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坚持开展“政策找人、服务上门”活动,将窗口“坐等”审批变为“主动”上门、靠前服务高效审批模式,以现场办公的形式帮助企业解决了手续办理中的问题,减少企业跑路次数。今年以来,对河北新富高强轻量化新能源专用车产业基地项目、富居康智造产业园项目、冀南新区人民医院项目等10余个项目开展了上门服务,认真为项目单位梳理了人防、施工许可、竣工验收等审批手续办理流程及注意事项,切实为企业答疑解惑,加快项目审批手续办理。组织召开政企座谈会,告知最新改革政策,服务企业20余家,切实把惠企利民政策落实到位,用实际行动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