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77资讯网

多地疯狂限电,这背后是实体经济的涅槃新生,还是限制企业的发展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拥有电,黑暗之下我们如何生活?

工厂停工停产,产能急剧下降,物价水涨船高,煤炭价格高升,电力供应紧张,生活之光可能就此暗淡,近期不断有停电限电的话题登上热搜,国内多个省份因为无计划、不定期的停电限电,为居民生活造成诸多不便,甚至导致事故产生,限电影响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比如沿海地区对工厂进行拉闸限电,一周开工两天休五天,工厂不得不给大批工人放假,新购置的生产线无法使用,对企业造成不少的损失。

因为缺电才会限电,但我们为什么会缺电?

不少人认为煤炭涨价是主要原因,火力发电离不开一个字“煤”,这是我国电能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发电企业最大的成本,发电厂每发一度电,就要消耗两三百克标准煤。

我们国家为了保障民生,电价定得很低,而且变动幅度很小,这样一来发电厂的效益就和煤炭价格直接相关。如果煤炭价格低,那么可以盈利,如果煤炭价格高,电价又不能随便上涨,就很有可能产生亏损。

一般来说动力煤定价在300-500元每吨,电厂的盈利情况比较理想,如果煤价上涨到700元每吨,电厂基本就是在亏损的边缘徘徊了,但作为大多数国有发电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多数情况下就算是是亏钱都要保障社会供电。

但问题就是今年煤价涨幅太大,全国多个地区煤价都冲破了1000元大关,最高的地方甚至达到2000元每吨。

如此高的燃煤成本,再加上电厂的运行维护等费用,有的电厂每发一度电就要亏损1毛钱,千万别小看这1毛钱,以4台660MW(兆瓦)火力发电机组为例,差不多能供给二线城市一半的用电。

如果每度电亏损1毛钱,那满功率运行一个昼夜(也就是24小时),就要亏掉600多万,煤价高位运行,生产得越多亏损也就越大,大量生产管制电价的电厂都不愿意发电,从而出现供电不足的现象,但实际上背后的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

之前我们有说过,煤价再高也要保障民生,只要国家一声令下,哪怕每度电亏损1元都要发电,就像2008年南方大雪,煤价高涨,但为了保障老百姓不受冻,这电亏本也要发。

拉闸限电一方面是碳价高涨下的不得已而为之,但我们认真思考这次限电带来的影响,或将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

首先双碳政策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问题,我国在新冠疫情期间管控得当,当全球其他地区还处于生产受限的困境当中,我国作为制造大国已经开始发挥优势,工厂正常生产,产业链恢复正常,如此以来,也对大宗能源产生了高需求。

比如用电量需求就很大,而目前我国正在实行碳达峰和碳中和政策,发改委曾经就公布了一个通知,有10个省份在2021年上半年,能耗强度不降反升,并对此提出了一级警告。

那么限电就是硬性控制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让企业不得不停工,从而减少碳排放,在黑暗中,工厂停工的情况下,中国的众多实体经济行业是否该沉淀下来,从铺天盖地的海外订单中,冷静下来,是在低端制造业上赚快钱,还是选择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生产。

疫情期间,国外的大量订单像雪花一般涌入国内。

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8.07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7. 1%,其中出口9.85万亿元增长28.1%。

2021年上半年,中国全年商品出口贸易在全球中的占比达到16. 2%,创下历史新高,且这一增幅也是近20年之最。

照理说,中国的外贸行业应该是嘴都笑歪了吧,但事实却并不这样,烈火烹油的局面下,大宗商品价格疯涨,如原油、有色金属、钢铁、农产品、铁矿石、煤炭等。

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为生产原材料,中国对大宗商品的依赖有多严重,铁矿完全依赖进口,澳大利亚几乎垄断了全球的铁矿资源,作为全球第一大铜进口国,中国的消耗量占世界的40%,但70%的铜把持在,必和必拓(公司名称)等国际巨头手里。

石油更不用说,虽然是渠道多元化,但最终的定价权还在美国手里。美国说涨价,几乎所有的化工品都要涨,而煤更是惨重,达到100%的涨幅,对于坐庄大宗商品的华尔街来说,翻倍涨价太容易了。

随便找个理由减产就能做到供不应求,形成卖方市场,为什么说是华尔街,因为像澳大利亚这些铁矿石企业,包括世界大多数原材料开采商,都是华尔街资本占据大部分股份。

包括力拓集团、淡水河谷、必和必拓,美国华尔街资本的持股比例都超过了20%,甚至达到46%,要知道力拓集团、淡水河谷、必和必拓是世界前三大铁矿石生产商,就这三家企业占据了世界将近50%的铁矿石市场份额,而他们背后真正控制方就是华尔街。

大宗商品好涨价,加工成的商品却不好涨价,全世界都知道中国制造物美价廉,一件衣服只需要10美刀,美国的底层人口特别喜欢,一旦商品涨价,且不说价格翻一倍,只涨价一半就可能失去一大群目标用户。

在无法掌控定价的情况下,中国面临很尴尬的局面,买什么,什么就涨价;卖什么,什么就降,即使是这样,我们却束手无策。

因为没有这些工厂根本无法开工,生产不了东西,企业死得更快,所以中国看似火爆出口,实际上根本没有落到好处,外国人抬高原材料价格,赚了大头,中国人辛辛苦苦加工,却只赚了小头。

外部情况如此严峻,内部情况更不乐观,大量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忍受涨价,赚少一点就是了,为了抢海外订单,不惜大幅降价,恶性竞争,内卷到不像样子,国外轻轻松松就买到了我们大量廉价商品。

而我们辛辛苦苦累死累活,结果最后却是赚了个寂寞,而且海外订单不可持续,疫情早晚会结束,周期早晚会停止,短平快一过,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国内大量企业为这些订单而新增的产能,都将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彻底过剩。

到那个时候该怎么办,库存大量积压,新机器派不上用场,这些企业可就真的完了,所以限电也相当于是国家从源头限制了产能,控制生产节奏。

从限电的企业来看,国家应该也是有所考虑的,就拿关注度很高的东北地区来说,今年发改委警告能耗过高的10个省份中,其实并没有东北地区,但东北却是限电较为集中的区域,这是为什么?

首先从战略层面上来看,限的不是电,而是高污染的发电方式,限煤电、鼓励光伏和风电,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们的光伏和风电能力全球首屈一指,印度和越南这样的国家都想复制我们走过的道路。

对不起,我们关上了大门,宣布不在海外建煤电项目,关上了其他国家想复制我们工业化的大门。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倒逼这些限电企业走上企业转型的道路,向更高级层次迈进。

我们来看看这电究竟是让谁用了?

民用电就不用说了,任何时候都应该保证,但我们聚焦到工业用电上,你就会发现问题,现在我们周围还有大量高耗能低效率的企业,他们消耗着大量的电能,在现在的高煤价情况下,有些工厂用一度电创造的价值,甚至还不如为了发这一度电。

国家贴进去的钱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你,会怎么办?

特别是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项目最费电,而这些项目中不少是加工出口商品,然后这些企业利用这些商品大打价格战,一个比一个报价低,到最后又是谁得利了?

如果国有电力企业还在拼命发电,就算国家给补贴,那亏的还是国家和人民的钱,如果都是像华为这样的高新科技企业,我想就算是亏钱,也要保证供电。所以目前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限电,限制这些高能耗低效率企业的用电量,优先保证高效率企业和居民的用电需求。

通过限电政策,倒逼高耗能低效企业转型升级,而这也正好与国家的节能减排和碳中和战略不谋而合,一箭双雕之举,但我们的产业升级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就拿东北地区而言,东北曾是全国的能源、重工业和农业基地,如今发展面临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比如说人口红利的不断流失,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东三省10年流失千万人,成人口负增长的重灾区,民营经济发展缓慢。

在2020年的各省经济排行中,辽宁省实际增速只有0.6%,经济增量刚刚突破2万亿元,和排名第一的广州省11万亿的成绩相差甚远,而黑龙江和吉林排在倒数几位更不乐观,但我们的产业升级是紧迫的。

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到低消耗、低污染、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率的趋势,是任何工业化强国的必然发展趋势。如果长期困在低端生产局面中,我们将极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一个国家发展到中等收入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左右)后,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发达国家;另一种就是出现贫富悬殊,环境恶化甚至社会动荡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徘徊不前。

主要表现在,生活成本水涨船高,薪资要求就会提高,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利润就那么多,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才有可能盈利,而廉价劳动力没有的时候,技术和资金就会流向另一个人员成本更低的地方,唯一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方式就是产业结构的升级。

技术垄断的突破,不管从趋势和迫切程度来看,科技创新无疑是产业升级的关键一环。

科技创新也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质变,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鹰的再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折断原本的翅膀和爪子,但从目前资源不均衡倾斜,以及居民支出的不平衡倾向来看,能有多少有效资源支撑断翅断爪期间的生存,是众多实体经济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回到东北限电问题,所有的政策在落实的过程中肯定都会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说东北一部分民用电就受到了影响,但这一问题应该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民用电一定是国家优先保证的,这涉及到民生和社会稳定问题。而更大的挑战可能是即将到来的冬季,届时全面采暖,民用电将达到一个高峰,并且冬季是枯水期,很多水电也给不上力,火电的压力将更大,所以现在就必须未雨绸缪,国家现在一方面在限电节煤,一方面也在积极落实煤炭的供给问题。来源:今日头条

最新相关

奔驰召回近36万辆国产及进口汽车

3月29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自2024年3月29日起,召回生产日期在2018年7月5日至2023年11月2日期间的部分进口GLE SUV和GLS SUV汽车,共计60470辆。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自2024年...

宝马召回近3.9万辆国产及进口宝马汽车

3月29日,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自2024年3月29日起,召回生产日期从2023年10月5日至2023年11月7日的部分进口XM汽车,共计20台。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自2024年9...

日本八大车商2月全球产量同比减少7%

3月29日,日本8大汽车厂商28日公布的2月全球产量为1909747辆,较上年同期减少7.6%。8家车企的合计日本国内产量减少16.3%,为588354辆。全球销量减少1.1%,为1865667辆,丰田、大发及马自达销量同比...

新兴铸管: 公司将在埃及建设25万吨铸管生产线

新兴铸管近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经公司第八届董事会第三十次会议决议并公告,公司将在埃及建设25万吨铸管生产线,以满足中东,非洲等市场需求。公司围绕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

重庆钢铁: 2023年净利润亏损14.94亿元

重庆钢铁3月29日披露2023年年报,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393.18亿元,同比增长7.54%;净利润亏损14.94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0.19亿元。报告期内,本集团实现铁、钢、商品坯材产量分别为651.6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