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球物价,涨疯了!
美国11月的CPI数据公布后,让人大吃一惊…居然高达6.8%!这是自1982年6月份以来、创出了近40年通胀数据的新高。
美国当然不是孤例,全球主要经济体的CPI数据都在迭创新高,全球大通胀的到来、让人猝不及防。
俄罗斯通胀率为8.4%、创近5年以来新高;
巴西为10.74%、创近5年新高;
韩国3.7%、创近9年新高;
英国为4.2%、创近10年以来新高;
墨西哥为7.37%、创近20年新高;
欧元区通胀率为4.9%、创近30年以来新高;
……
在韩国,一棵白菜的价格约25元,相比去年涨幅超50%;在美国,火腿价格相比去年上涨20%、房租价格上涨16%、汽油价格上涨约50%;在土耳其,有人去买食用油、每隔几天的价格就会大幅上涨。
自2020年疫情以来,我们都知道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房价在一个劲的上涨,万万没想到充裕的货币最终还是流向了消费品、并推高的物价的上涨。
据世界粮农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20年底以来,包括植物油、谷物、肉类、食糖在内的生活必需品价格都在上涨,且至今仍没有停止的迹象。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通胀率创下近5年新高,全球的整体通胀率今年将高达4.3%、为近10年以来的新高。
全球的物价上涨,已由之前的少数商品/部分品种的短暂上涨、转向大多数商品/大多数品种的普遍持续性的上涨。这种迅猛上涨的势头,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担忧、甚至恐慌。
为了应对通胀,美国已开启了Tapper(美联储缩减购债规模,即减少印钞数量),其他的很多国家则早在美国Tapper之前就进入加息通道:新西兰加息两次、韩国加息两次、哥伦比亚加息两次、波兰加息两次、墨西哥加息四次、俄罗斯加息五次、巴西加息六次……
很多年不见的全球物价普涨,为什么近一年多愈演愈烈呢?
2
为什么全球物价飞涨呢?
其实就两个原因,一个是商品少了、另一个是钱多了,而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新冠疫情…在全球商品生产、流通紧密的今天,新冠疫情打乱了一切。
全球供应链受阻。现在的全球商品生产、消费格局是这样的:拉美/澳洲/非洲等提供能源原材料,中国等亚洲国家负责生产,美国/欧洲等经济体最终消费,在此期间需要大量的贸易物流。
可因为疫情,一些新型国家启动疫情封锁影响原材料等中间半成品供给,发达国家又因为港口封闭致使到港的货物无法卸运,所以商品供给少了。
劳动力供给不足。因为疫情,一线工人(如英国的卡车司机/美国的基层员工)因为担心疫情、所以劳动意愿下降。
与此同时,政府(如美国/澳洲等)又大力发放失业补贴、致使补贴收入比工资收入还高…一线员工就更不愿意工作了。
数据显示,美国2021年9月劳动参与率处于61.6%的低位,全国职位空缺数量超过1000万。企业为了雇佣,不得不提高工资、而这却会推高成本、由此进入“工资—价格”螺旋上涨通道。
印钱过多过量。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欧美等各国纷纷开动印钞机、给企业和居民直接发钱,而这些钱并没有促进生产和商品供给增加。
市场中的钱多了、可商品不仅没多还变少了,结果显而易见…物价自然水涨船高。
绿色转型/能源价格上涨推高成本。现在全球各国都在进行绿色转型、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而这种转型会增加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价格(比如购买碳排放权、环保要求等都会增加成本),而这种价格的上涨又会传导至电力、物流、建材、化工等的生产成本上,最终造成终端商品价格的上涨、从而推动通胀。
也因为绿色转型,会人为压低化石能源的生产供应,就会减少供给、并提高价格,也是造成全球通胀的原因之一。
可在全球面临通胀肆虐的情况下,中国的消费品物价似乎还相对稳定、难得的一股清流,难道我们真能独善其身吗?
3
中国的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相对稳定,但中国的PPI(生产者物价指数)涨幅却很大。
再通俗的话说,就是关系老百姓吃穿住行等的日常消费品物价相对稳定,但生产企业所用原材料(煤炭/然气/电力/钢材/铝铜铁金属等)的价格却涨幅较大。
自今年春以来,PPI指数一路上涨、由3月份的4.4%一度上升至10份的峰值13.5%,11月份PPI指数虽有所下跌、但同比仍上涨了12.9%。
CPI指数今年以来,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在1%左右的低点徘徊,但最近有上涨的迹象…11月份数值已由10月份的1.5%涨至2.3%,PPI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会否传导至最终消费品价格上,不免让人担心。
为什么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企业的生产成本上升,而最终商品的价格没有明显上涨呢?
一个原因是中国目前整体上还有些产能过剩,也因此竞争更激励…终端商品一旦调高价格、消费者就去买别家的替代商品了,所以生产厂家不敢提价、只能自己消化涨价的成本。而中国完备的生产体系和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压制了物价的上涨。
欧美等国的实物商品很大一部分来自进口,因为港口和物流受阻影响了供应链,所以海外的商品(很大一部分是中国生产的)运不进来、造成商品稀缺,自然物价上涨。
另一个原因是物价上涨是结构性的,并且有些涨价的商品可能并没有列入CPI的统计范围。比如在绝大多数蔬菜价格稳定的情况下,西兰花的价格可能涨幅很大,但西兰花可能不在CPI统计的范围内,这样CPI的数据仍然稳定、但经常吃西兰花的人会感觉到物价上涨。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生产成本的传递有一个过程,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传导至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上涨有一个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因为中国过长、过全的产业链而变得更加缓慢,目前没有通胀、并不代表未来没有…或许是时间还没到、还在传导过程中。
根据以往的经验,物价上涨会很突然、说不定什么时候物价就猛然间普遍性的上涨了,出人意料、让人防不胜防。
随着新冠病毒的最新变异毒株奥密克戎在多国多地出现,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很可能在全球迅速扩散,由此可能会让稍微缓和的国际生产和物流再次受阻。全球更坏的恶性通胀,或许正在路上。来源:米筐投资、今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