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77资讯网

价格处于高位 钢贸商"冬储"意愿不强

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日调研钢铁冬储市场发现,钢材冬储价格再创历史新高,钢贸商整体囤货意愿不强,预计冬储有所推迟。业内人士认为,冬储需求只会推迟不会消失。

“冬储”积极性不高

“从往年的情况看,钢材冬储已经全面展开。但从实际情况看,钢贸企业冬储的积极性不高。”专业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目前市场价格约4500元/吨,若以此价格进行冬储,将创下冬储价格的历史新高。”专业人员对记者表示,“对于钢贸商而言,只有开春价格继续上涨,才能通过冬储获利。但目前价格太高,因此很多钢贸商冬储意愿不强。”徐向春介绍,很多钢贸商为了规避风险,选择浮动价格进行冬储。

如果采用浮动价格方式进行冬储,钢贸商则以当前价格付钱给钢厂,如果未来钢价上涨,钢贸商需要给钢厂补钱。如果未来钢价下降,钢厂则需要退钱给钢贸商。而采用固定价格进行冬储,成本就是当前钢价。“采用浮动定价制度,钢贸商的利润非常有限。”徐向春指出。

据了解,近年来钢材价格波动明显加大,通过冬储获利的不确定性大幅增加。

专业人员表示,2018年的冬储季,钢贸商整体乐观,基本把钢厂库存都消化干净。不过,春节后需求释放不及预期,高库存导致2019年开春价格大幅下跌,当时很多钢贸商赔钱。2020年冬储季钢材价格处于高位,很多钢贸商不敢囤货,因为不看好2021年开春行情。然而,2021年开春钢材市场出现暴涨行情。

被动冬储将增多

“正常情况下,只有建筑钢材才有冬储。”德天国际贸易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耿力伟对记者表示,“冬储可以看作钢厂下游客户在春节前后进行的原材料囤储。”

耿力伟介绍,冬储一般分为主动冬储和被动冬储。主动冬储是钢贸商主动买入,囤货过冬,因为看好春节后的市场。被动冬储则是钢厂为了缓解销售压力,积极推动合作客户进行囤货,钢贸商为维持关系,在冬季被动囤货。另外,钢厂会出台相关政策,比如延期结算、量价互保以及打款政策优惠等。

业内人士指出,冬储充满不确定性,钢贸商是否进行冬储,在于预期收益与潜在风险之间的取舍与平衡。每年冬储量大概在2000万吨。

专业人员对记者表示,2021年11月下旬以来,房地产信贷有所放松,稳增长信号不断释放;但淡季需求偏弱,成交收缩,市场处于强预期、弱现实的博弈之中,整体呈现底部窄幅震荡运行态势。当前冬储价格处于高位,预计被动冬储的情况将增多。

钢材均价或下移

“目前钢厂利润相对丰厚,而钢贸企业期待在相对更低、更安全的价格再进行冬储。”专业人员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但从钢厂的角度出发,尽管目前建材钢需求较少,但冬季限产,政策严控产量,预计钢材价格难以大幅下跌。

机构预计,2022年钢材平均价格或有所下移。在保供稳价的背景下,对价格炒作等行为的监管力度加大,钢材价格上行会受到一定制约;原材料价格理性回归,成本下移,对钢价的支撑作用减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1月全国粗钢产量为6931万吨,同比下降22.0%;2021年1-11月,我国粗钢产量94636万吨,同比下降2.6%。

2021年12月29日,工信部、科技部、自然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明确,形成5-10家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在原材料领域形成5个以上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重点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总量实现双下降;工业废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最新相关

2024年我国城市更新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

1月21日,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消息,2024年我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综合性成效逐步显露。相关司局负责人说,我国不断创新多元化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12个省设立了专项资...

北京住房公积金试点可直付房租

1月20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开展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结合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业务实际,创新推出"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模式,进一步加大...

机构: 非洲工程机械市场快速增长

东吴证券发表研报称,2019-2024年,中国出口非洲(中国外交部公示的非洲54个国家/地区)工程机械金额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47.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8.8亿元,期间CAGR达30%。2024年,中国出口非洲工...

1月全球船舶订单量同比锐减74%

2月7日,据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研究"公布的数据,1月全球船舶订单量为146万修正总吨(CGT),同比锐减74%。其中,韩企接单量为90万CGT,占62%,排名全球第一。中国以27万CGT(19%)紧随...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本报讯(记者赵萍)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我国2024年全年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具体来看,2024年,全国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