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峰
2023年9月,杭钢集团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的数据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自此,一个可展示、可分析、可追溯、可利用、可分享的“五可”模型化数据管理平台应运而生,标志着宁钢以数据管理赋能制造数智化的新模式开启。2023年12月,浙江省首席数据官试点企业名单发布,宁钢成为浙江省唯一一家入选的钢铁企业。
随着企业经营数据的爆发式增长,“让数据真正用起来”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并实现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攻克的难关。为占领“沉睡数据”这座山头,2022年9月,宁钢建立了数据管理推进机制,成立领导小组、推进办公室及工作团队,确立了“以数据为抓手,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能够按需共享,业务能够高效、协同,管理能够精细、精准”的工作目标,正式启动了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的数据管理工作。
在宁钢数据管理工作的起步阶段,如何依托信息化助推数字化,特别是通过自主实施,挖掘业务痛点,将数字化、可视化技术与企业运营深度融合,实现数字赋能,是项目团队碰到的首要问题。同时,由于在数据管理方面缺少可借鉴的方法及案例场景,项目团队摸着石头过河,直面数据“孤岛”、数据质量、工控安全等问题,通过长达3个月的攻坚,形成业务、技术合力,实现数据互联互通。2022年12月,数据管理平台实现试运行,主要通过整合现有信息化优势资源,结合实际,找痛点、谋大局,积极规划数字化需求内容,充分发挥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对生产制造、质量管控、技术指标、供应链、经营分析、人力资源、设备监控等数据进行采集、挖掘及分析,采用先进的可视化技术,让数据展示更直观,从中发现异常信息,揭示存在问题,并剖析和解决问题,实现产品质量损失率下降10.5%、吨钢综合能耗降低0.25%。
在数据利用方面,由于钢铁企业产品工序及中间产品众多,不同品种之间的质量成本损失差异较大,通过产品标准成本计算已无法体现企业产品盈利的真实情况,无法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精益化成本核算需求。因此,宁钢从质量、工序等多维度进行数据采集、挖掘及分析,依托数据管理平台构建精益化的成本应用模型,实现企业产品实际成本、会计利润、年度预算、品种增效等多因素对比分析的智能化计算,年度品种钢增效5%,真实反映企业不同维度的产品盈利情况,并与产品标准成本测算进行比对,将结果及时反馈至数据模型进行修正,从而形成宁钢产品从标准成本测算至实际成本核算的闭环管理,辅助企业经营决策。目前,该模型算法已进行专利申报。
在数据服务方面,为确保企业供应链不同环节的数据能够互通共享,从而建立完整的客户信息服务体系,宁钢需要将供应链上的内外部数据进行接入、整合,集成到数据管理平台上,并统一供应链各环节存在较大差异的数据标准和格式,再采取有效的加密和权限控制措施来提升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供应链数据服务,在公司内部,宁钢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和产品数据的实时监控与采集,通过数据分析挖掘潜在的商机、优化生产过程,有效实现数据驱动宁钢经营决策;对外,宁钢采用移动技术将集成的数据及时推送至对应客户的信息平台,不断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优化客户产品结构,使得供应链各环节的数据“交流”更加高效,客户满意度也提升至95%以上。
通过数据管理工作的深度推进,目前宁钢已形成了一套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数据标准、数据安全和数据服务于一体的企业数据管理解决方案。这套体系能够有效解决企业数据管理顶层设计缺乏整体性、数据分析维度不够全面、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标准不够统一、数据集成与管理复杂、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数据安全风险较大等痛点和难点问题,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新知】
让数据不再“沉睡”
樊三彩
从2003年开启信息化至今,宁钢积累了大量数据,其中不乏高价值数据。但由于对数据的挖掘、分析不够,这些数据并没有起到支撑决策的作用。因此,自2020年《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将数据列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后,宁钢开始积极实践,构建自身的数据管理体系。
数据管理的难点很多,从采集方法到管理的安全性、标准化、互联互通,都需要一步步摸索。宁钢找到了让数据不再“沉睡”的一套方法论,值得业内钢企借鉴。在数据采集上,宁钢充分发挥各业务条线的作用,在公司信息化团队的技术支持下,首先由各部门自主梳理业务数据、自主设计模型架构,再融入公司大架构,让各部门的数据采集“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在数据利用上,宁钢摒弃了行业内按产品标准成本核算的粗放方式,进阶为结合产品的质量、工序等多维度因素构建实际成本核算体系,并不断反馈修正,实现成本管理的精益化。在数据服务上,宁钢解决了数据的安全性、隐私性问题,使其能够互联互通,成为对内优化企业生产流程、对外提升客户服务效率的一项利器。
《中国冶金报》(2024年08月13日04版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