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快报:“我们现在主要还是研究和示范,当地村民看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学着做。”
钢铁快报:“我们现在主要还是研究和示范,当地村民看到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可以学着做。”
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维护人员种植树苗。新华社记者郭骏摄
达希鲁说,目前项目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水,他们曾在附近打了一个水井,但前段时间一场大风摧毁了水井上方的水塔,水井也因淤积泥沙无法使用,目前项目的两名维护人员每天需要从两公里外的瓜尔迈村取水点取水浇灌树苗。
塔米努·拉瓦尔曾是尼日利亚环境部的职员,一年前离职加入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目前带领一名志愿者从事项目的日常维护工作。
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维护人员种植树苗。新华社记者郭骏摄
拉瓦尔的家在距离瓜尔迈村不远的另外一个村庄,每天早晨,他要到瓜尔迈村叫上志愿者,带上工具在取水点打好几桶水,然后驾驶摩托车前往项目所在地给树苗浇水,并挖坑种树。
这是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拍摄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新华社记者郭骏摄
他指着面前一个个半月形土坑说,这种形状的土坑方便蓄水,有利于树苗生长。他和志愿者刚种下一棵小树苗,给这片沙地增添了一抹嫩绿。
拉瓦尔说,在沙漠地区种树面临不少困难,除了缺水,还要考虑如何动员当地民众参与到项目中。他说,他十分佩服中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在防治荒漠化重大项目上的动员能力。他希望去中国,实地学习中方技术人员的治沙技术。
这是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拍摄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新华社记者郭骏摄
瓜尔迈村目前有50多户人家,记者在采访时看到,村庄的道路和一个小广场覆盖着厚厚的黄沙。
项目志愿者巴拉·穆罕默德一家祖居瓜尔迈村,他家屋外种着一棵不到一人高的小树,树干被一个藤曼编织的护罩围着,十分显眼。他说,这是从项目上要来的树种,因为有时候风沙很大,需要小心看护。
这是6月5日在尼日利亚卡诺州拍摄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与尼日利亚非洲荒漠化控制倡议组织合作开展的治沙项目所在地。新华社记者郭骏摄
他说,近些年,村里一些人无法忍受日益严重的风沙问题,前往城市谋生,但还有许多村民眷恋故土,不愿背井离乡。如今这个项目让村民看到希望,更多村民受项目带动,经常自发到项目帮忙,并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树。
通过参与项目,巴拉了解到中国在治沙方面的成功案例。他期待,有一天自己村庄也能成为一片绿洲,尽管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