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
记者赵萍报道
记者顾学超摄影
“为解决矿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建议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矿山企业、设计院所、装备制造企业、金融机构及行业专家共同行动起来。”7月31日,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六届八次理事(扩大)会议间隙,钢协副会长,建龙集团董事长、总裁张志祥在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张志祥向《中国冶金报》记者分析道,我国矿业发展当前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矿产品供应难以满足国内需求。自2010年起,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与此同时,我国还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作为工业主要生产原料的矿产品,特别是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我国铁、铜、铝等战略性大宗金属矿产品长期高度依赖进口,尤其是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所依赖的新能源金属钴、锂等对外依存度更高。这其中有资源禀赋的“先天问题”,也有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国内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所导致的自主保障能力滞后问题。从勘查角度看,2013年—2022年,我国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资下降了60%,其中“十三五”期间铁矿石资源勘查投入下降了90%以上;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看,“十三五”期间,黑色金属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了46.85%,近3年来相关情况有所改善,如2023年我国非油气矿产地质勘查投资实现了连续3年的正增长,但采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仍慢于所有行业的平均增速。
二是投资回报周期长,考验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从监管角度看,采矿业涉及的监管部门多,新时代经济发展模式对行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矿业权从设立到出让的审批周期长、流程复杂;从矿山建设投入角度看,矿山项目往往是前期投资巨大、建设周期长、产生回报慢,给企业的资金承受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两个因素叠加,提高了矿业投资的“门槛”。
三是矿业科技创新步伐缓慢。相对其他行业,采矿业的科技水平还比较落后。从矿业产业链来看,一是找矿勘探的技术手段缺少创新;二是针对我国现实情况的“双超”(超大规模、超深地下)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技术尚没有形成大范围推广,相应的“双超”采矿用机械装备水平还有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三是矿物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如传统意义上的低品位矿、难选矿、共伴生矿、尾矿中可利用的矿物等宝贵资源,仍需行业各方力量共同攻关实现对其的综合回收利用。
针对矿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张志祥建议从以下5方面发力。
一是利用此次矿产资源法修订机会,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积极投入地质勘查,为优质企业提供更多资金支持,降低企业前期资金投入压力;二是积极依托“基石计划”,加快重点矿山项目建设,树立典型,尽快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双超”矿山方法论;三是依托重点矿山,加快掘支、钻爆、装运、提升、破磨等关键环节的先进采选技术和先进机械装备的研发速度;四是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平,积极推广“无废矿山”理念,一方面最大程度提升矿山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最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五是在科研院所和软硬件厂商的支持下,加快促进传统矿山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矿山转型,助力矿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着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
随后,张志祥还介绍了建龙集团近年来在资源主业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布局规划。他表示,自提出钢铁、资源“双主业”战略后,建龙集团在铁矿资源高效开采、矿物资源综合利用方面持续创新。2023年,建龙集团铁精矿产量同比增长100万吨,预计2024年铁精矿产量还将再增长接近100万吨,为增强钢铁行业原材料自主保障能力贡献力量。同时,建龙集团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2023年生产了116万吨磷精矿、13000吨钼精矿和3300吨铜金属。
下一步,随着思山岭铁矿1期投产和2期建设,以及黑龙江地区新建矿山的投产,建龙集团铁精矿产能将进一步增加,大步向着第一个1000万吨的目标迈进。在国内,建龙集团将聚焦“双超”矿山的安全高效开采技术,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技术两个方向,基于现有矿山的技术优势,寻求技术引领下的资源扩张,同时积极开展在产矿山深边部、西部省份资源富集地区的找矿工作。在海外,结合钢铁产能的全球化布局,建龙集团将在资源富集、物流便利、市场前景好的地区努力推动资源+钢铁上下游联动开发,以及多种矿产资源的联合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