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77资讯网

经济下行,通胀又起,滞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怎么应对?

不久前主管经济的官员吧,在北京的金融大会上讲话都用到一个词。那就是“经济韧性”。"经济韧性"是焦点。这就很说明这个问题的普遍性,或者说问题的严肃性。

我们说韧性,代表什么呢?说人或者事情很有韧性,压不弯打不垮,说明抗压能力很强。受到压力时才能体现出韧性,潜台词就是压力不小,所以侧面看才有韧性。言外之意,虽然经济垮不了,但压力很大。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三季度的GDP跌下来了,在5%以下,确切的是4.9%,这是前所未有的。另外,大家可能也都能感受到各个行业,面临问题都是比较多的。咱们来分析一下。

中国经济主要靠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

一、先说投资。投资现在已经乏力了。

美国的基础设施是需要投资重建的,因为都是好几十年前,甚至说100年前的,很多都比较旧了,需要改造。

但是中国呢,这些年一直在做基础投资。过去政府投资力度很大,基础设施、水电、公路建了很多,对老百姓来说这是个好事儿,但投得有点过头了。受疫情影响,从经济回报来讲,很多投下去,实际用途可能并不是特别大。

二、再看消费这块儿,还挺薄弱。

我曾经有个观点,房地产是“一业兴百业废”的行业,如果房地产行业达到了顶峰,也就是固定资产价格非常高,那么会带动几乎所有的行业,价格、成本都非常高。那么现在,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房地产在中国的话,占据了整个经济GDP大概在1/4左右,相当大的比重。当一半家庭的70%收入都用来还房贷了,还有多大消费能力?

过去主要资金都是进入房地产了,如果房地产这个行业不行了,也会带动经济不景气。

现在拉动消费,没有太好的办法,家电下乡,汽车,教育改革,互联网,所有能用的过去都用了,再有一个,是主动投资,也不能用了。这个会刺激经济,带来物价上涨更厉害的副作用,后面会说到。

增加消费必须增加收入,据说月收入3000块以内的人口有9亿。有人提到,增加收入有两种方式,一是产业升级,通俗说就是从美国、欧洲、日本等这些国家的饭盆里舀两勺饭,可是他们不同意,说我自己也不够吃。因此,产业升级需要科技、管理、人才等一步一步的实现,这个是持久战。二是把让超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量投入到回收期长、带有公益性质和民生职能的领域,就是现在第三次分配的含义。

这两个方法是好的,但目前执行起来都有一定难度,或者说都很难执行。先说第一个产业升级,产业升级肯定离不开高新技术,用新引进的技术来淘汰旧的技术。但是现在我们都知道,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处在有史以来的最低点,而且面临着西方技术方面的围堵。比如说芯片,很多领域都离不开芯片,特别是精细的芯片,现在卡脖子快断顿了。所以,产业升级步履维艰。第二个是高收入的再分配,也就是共同富裕,公益和民生周期长见效慢,这方向和资本的投资偏好不太相符。其实比较好的方法是这样的。企业家创造价值,政府维护市场的公平性,可以用税收来再次分配。打个比方说,企业家愿意创造价值,愿意创造财富,这是好事,应该鼓励他们。政府再来通过税收来调节,比如说马云也好,马化腾也好,你挣得越多越好。政府可以通过资本利得税调节,比如说你从股市套现了,或者说你这房子卖了变成现金,获利部分征收个30%的资本利得税。这样一来,既鼓励了企业家,挣得越多得到实惠越多,政府也得到更多的税收,老百姓也得到福利。这不是什么新招,国际上通常都这么做,比如北欧那些国家,主要是税收比较高,所以社会福利比较好,老百姓生活也过得非常舒坦。企业家挣了很多钱,但是他的税收很高,政府通过税收再次分配,把钱分配给那些弱势群体,民生项目,或者非盈利机构,这样话,这个社会就更公平了。

如果不让这些企业家去创造财富,或者不鼓励他们去创造财富。这么说吧,企业家都挣不着钱呢,老百姓恐怕就更难呢,连喝汤都困难了。

疫情期间,很多人收入和生活都受到影响,其实我倒是觉得,咱们也应该像欧美学习,政府印钞的话,直接把这个钱发给老百姓。现在中国对美国的贸易创造了历史新高,贸易顺差也是新高,从美国的贸易当中赚取了很多钱。为什么?因为美国老百姓手里有钱,老百姓的钱哪儿来的?疫情期间政府发的。疫情期间,政府发的钱甚至比工作时候的钱还多。

直接把这个钱发给老百姓,老百姓怎么用这个钱,就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儿了。老百姓有钱花了,就可以消费了,有了消费需求就能够拉动经济。而不是再把这钱交给某个部门去修铁路、修基础设施。

但直接发钱这种事儿不能长久,当疫情结束了以后,还是要尽可能的回归正常,持久发钱的危害后面讲。

三、来说说出口,阶段性阳光灿烂。

现在三架马车,也就只剩下出口还算比较强劲,尤其是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一直在增长。原来中国跟澳大利亚贸易,是中国进口出现了逆差,因为中国向澳大利亚购买了大量原材料,铁矿石、煤炭等等,虽说中澳关系现在很僵,甚至说中国禁止从澳进口,但是很多绕道进来的还是澳大利亚的出口,还加了价。

所以说,三驾马车中,消费和投资这两架马车,已经都不怎么灵了。大家可能也都能够感受到各行各业都不太好。

四、说说进退两难的局势。

按道理来讲,经济不景气的话呢,购买力严重不足,就会出现物价上涨的反向,就是物价普遍的下跌。

然而问题就出在这儿了,现在是出现了滞胀。

什么是滞胀呢?也就是说经济下行,物价上涨带来通货膨胀,这两个同时出现,这就是经济滞胀,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儿。

拿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各行业各业都不景气,按道理物价应该下降,但是这个通货膨胀还是非常高,比如说九月份这个PPI,出厂价这个指标同比上涨10.7%。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产品从源头就开始涨价,那再往源头的前边追溯,就变成了产品源头的源头开始涨价。再一次往前追溯,那就是能源开始涨价,再加上一些行业限制、环保等原因,所以说,这个出厂价就飙升。

9月份的出厂价已经飙升到10.7%,这是不得了的。与此同时,九月份的这个消费者指数,CPI同比上涨0.7%。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将近10%的这个差额,这个是很严重的问题。

什么问题呢?出厂价非常高,但是批发、零售后传导到消费的话,也会涨价。比如,现在绿叶菜能突破15块一斤了。以前是“一斤菜炒一两肉”,现在是“一两菜炒一斤肉”。这是个例。

但是,出厂价涨这么大幅度,消费端普遍涨价却没有跟进,为什么?因为消费者的购买力不足。一边是出厂价高,一边是老百姓的购买力不强,或者买不起。兜里都没钱,然后这物价又涨,他不消费,也不敢消费。

最近这两三年可能的消费都不会太好,因为这个东西不用我说,每个人能摁住自己的心口,问自己一句:你有钱吗?

现在清楚了,经济现状是两个词:经济下行,通货膨胀。

那怎么解决经济下行?一个比较常用的办法,就是刺激经济。政府再去印钞票再去花钱,加大投资。但是呢,刚才我们提到了,这招儿已经不能再用了。原因一个是投资在过去已经过度。另一个是因为过去印钞已经印的太多了。那么你印再多钱的话,加重这个通货膨胀。

一句话,在解决经济下行的问题同时给通货膨胀降温是比较麻烦的。

先说说为什么要给通胀降温,不降温的话,那就货币就贬值了,然后造成市场不稳定了,所以说通货膨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如果像90年代初期单一的通货膨胀,当时面临的什么物价都在涨,特别是钢材、木材等。政府通过提高利率让货币回流,就让市场降温了。

但是现在这个情况是什么,经济没有活力,与此同时通货膨胀严重。印钱刺激然后拉动投资这个方法就不行了。印钱吧,通货膨胀就更控制不住了,不印吧,经济继续下滑咋办?印也不行,不印也不行,进退维谷啊,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事儿。

全世界包括美国、欧洲等等,现在都面临着严重通货膨胀问题。

美国也好,欧洲也好,之所以现在是通货膨胀比较高,因为疫情期间政府给他们发了太多钱,结果一个是购买力非常强,另一个是股市也非常强。

但给老百姓发钱也不能这么长久维持下去,因为会增加赤字的。但至少呢,度过眼前暂时这个难关,度过这个危机,我觉得不失一个对付滞胀的很好方法。至少说让老百姓感觉到,他有消费能力了,然后能够拉拉动经济。如果是大家都不消费,那经济就成了一潭死水了。

五、机会变少,但还有,要靠真本事。

尽管宏观经济不景气哈,但是天塌不下来,经济它总是有低谷高峰的。不可能永远都是阳光灿烂,有时候也会出现暴风雨什么的。只是现在遇到这个情况是比较麻烦,这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讲。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呢,虽然现在机会不像以前那么多、那么好,但是如果你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强,还是有一些好的机会。投资、股市、外汇,还是有机会的。所以大家也不要悲观,好好动脑筋,机会总是有的,关键看你能不能发现它们,能不能找到它们。来源:悉点财经

最新相关

2024年我国城市更新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

1月21日,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消息,2024年我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综合性成效逐步显露。相关司局负责人说,我国不断创新多元化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12个省设立了专项资...

北京住房公积金试点可直付房租

1月20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开展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结合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业务实际,创新推出"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模式,进一步加大...

机构: 非洲工程机械市场快速增长

东吴证券发表研报称,2019-2024年,中国出口非洲(中国外交部公示的非洲54个国家/地区)工程机械金额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47.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8.8亿元,期间CAGR达30%。2024年,中国出口非洲工...

1月全球船舶订单量同比锐减74%

2月7日,据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研究"公布的数据,1月全球船舶订单量为146万修正总吨(CGT),同比锐减74%。其中,韩企接单量为90万CGT,占62%,排名全球第一。中国以27万CGT(19%)紧随...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本报讯(记者赵萍)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我国2024年全年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具体来看,2024年,全国造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