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12年,煤炭市场萎缩、需求减少,煤价一路下跌,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从每吨770元降至560元左右,2015年最低时只有370元,差价高达400元。2016年煤价回升,相比低谷又涨了300多元。类似大起大落的情形,在2017年之前经常出现,直到建立中长期合同制度,形势逐渐趋于平稳。哪怕去年10月,现货一度涨到600多元,中长期合同价格也没超过540元/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张宏日前的一段话,用实实在在的数字,说明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发挥的有效作用。作为煤炭供应的压舱石、稳定器,中长期合同制度对产运需三方均有利好。但据国家发改委近日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做好2021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个别企业仍存在“对诚信履约承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足,承诺签订进度较为滞后”等行为。记者还了解到,在近期召开的多场煤炭供需形势会议上,中长期合同履约亦是多方关注的议题。诚信履约,如何真正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