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77资讯网

首钢京唐能环部: 坚持技术引领 开创变电站智能运维新模式

本报通讯员刘雅彬尹松松

近日,笔者从首钢京唐获悉,首钢京唐能环部深入贯彻落实首钢集团“三创”交流会精神,坚持以技术创新提升效率效益,将电力系统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合、突破创新,开创了变电站智能运维的新模式。

视网联动,远程巡检

“你还真别说,这可比咱的两条腿好使多了!”“现在真有点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感觉。”视频联动智能技术的首次成功投运,立即成为了变电站岗位热度最高的话题。

能环部110千伏以上的变电站共有19所,运维操作繁多,之前巡检操作不仅需要岗位人员不时往返于各个站所,而且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站所集控系统报警岗位人员无法迅速响应,运维人员无法满足生产维护需求的问题日益凸显。

“这样下去,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如何用最少的人高效完成巡检?”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这么多站所总不能飞过去吧,人又不是机器。”

“对,咱们就用机器试试!”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能环部电气自动化工程师任立新立即协同职能处室相关专业讨论,决定将各站所视频集中起来,让摄像头跟集控系统关联,以便设备报警时,摄像头能够第一时间锁定故障部位。

通过对各辅助巡检系统之间智能联动技术的研发,变电站的实时视频监视、智能视频分析、警视联动控制等功能终于实现,视频联动技术投入使用后,原需要4人的倒闸操作2人就可完成;以前变电站必须每天巡检一次,每次需要1.5个小时,现在巡检基本上不再受时间和路程的限制,随时可巡检,仅需移动一下摄像头,15分钟就能搞定,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同时,他们自主铺设电缆3000多米,安装传感器50余台,建立了变电站温湿度监测管理平台,实现自动生成数据上送报警提醒,岗位人员在任意地点、任意时间都能对现场温度、湿度数据进行监测,如有异常可快速解决问题,监测效率大大提升。

智能出票,精准审核

首钢京唐变电站操作票共有手写、机打以及电脑现成操作票调取3种出票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当面对临时复杂操作任务时,票据内容仍然需要耗费大量人员和时间审核确认,操作票低效、准确性不高等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操作票是电气操作顺稳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任立新团队瞄准供电事故“零容忍”的目标,同时为提高停送电的操作效率,再一次探索起来:能不能让机器代替人去审核操作票?许多人听到他的想法都被吓了一跳,“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把出票全交给机器,如果出错那还了得?”。

任立新没有放弃,他利用业余时间与厂家深入交流,终于研究出了一个可行的方案。他在二期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操作票与系统有机结合,使系统可以通过拓扑识别,完成操作票的智能审核、验证相关工作。

智能操作票出票系统投入使用后,目前已生成3000多张操作票,有效降低岗位职工劳动强度,并已顺利推广至能环部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

同声传译,智能读报

“现在这设备是越来越先进了,跟我们在老厂那会儿可不一样了。虽然工作20多年了,哪儿有问题啥的,一看就知道。但现在好些设备,报文一堆英文字母,我是真不灵。”一些老师傅看到不同品牌设备的报文代码,总会为难地摇摇头。

随着科技的进步、设备的迭代升级,很多高新技术也陆续应用到电力系统中,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持。但新设备、新技术的开发,使不同品牌的设备本身反映故障信息的方式与特点也出现了极大的差异,这对运维人员分析设备情况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不同的设备传送的数据就像是不同国家的语言,我们不如给它们一起找个翻译,实现互通有无。”任立新依托赵迎龙创新工作室,通过创新利用变电站规约转换装置,选择物联终端作为不同辅助设备的翻译,实现了辅助设备的首次融合、语言的统一以及数据的远传、自动分析。

“今后,我们将结合自身形势,立足行业前沿,在变电站智能化运维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进一步提高能源系统智能化水平,保证安全稳定、经济高效供电。”对能环部未来供电系统的发展,任立新思路清晰,信心十足。

《中国冶金报》(2023年10月24日03版三版)

最新相关

制氢、储氢,全球"拾慧"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李希雯 刘宜宸近日,乌拉圭公布首个绿氢工厂项目计划,该工厂将耗资3800万美元,位于乌拉圭西南部里奥内格罗省首府弗雷本托斯市,预计于2026年开始运营。该项目建设内容...

如何促进绿色低碳转型?

本报记者 朱晓波10月16日,2024绿色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会议由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本次会议主题为"以经济手段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从市场机制、资金机制等...

天津分布式电源"四可"功能要求出台

本报讯 为适应天津市北部地区分布式新能源快速发展需要,支撑打造高承载新型配电网,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日前,天津市蓟州区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国网天津蓟州公司联合印发《关于进一...

有成效、有挑战、有方向

本报记者 贾林海"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是'以高水平保护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成功案例,遵循了科学规律,创新了工作模式,积累了好的经验。"日前,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节能环保工作委员会2024年年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