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77资讯网

生态环境部: 我国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国家

国新办11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在会上介绍,我国现在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的煤源性污染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表现的特点是重污染还仍然多发频发,产业结构偏重化工、能源结构偏煤炭、运输结构偏公路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会上有记者提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实施了“大气十条”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想问这些计划的实施,给我国的空气治理都带来了哪些经验和启示?另外,与以往相比,新的《行动计划》在面临形势、治理思路上有什么样的不同?在治理重点和措施上有什么样的改变,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创新?

刘炳江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确实使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大家感受得到。这八年的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聚焦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调整,抓住了四大机遇,推进了“减煤、汰后、控车、治污和抑尘”等五大路径,汰后就是淘汰落后。这里面的关键是四大机遇。

第一个机遇就是国家天然气消费量翻一番。从2013年的近1700亿立方米,到2020年翻一番。如此海量的数据,对改善空气质量是巨大的机遇。所以会同有关部门修改了天然气利用政策,新增的天然气主要用于城镇居民消费和“煤改气”,这是非常关键的一项措施。八年来,集中资源、集中力量,主要在治理分散的煤炭和效率比较低下的煤炭,像锅炉、工业窑炉等,全国燃煤锅炉和窑炉减少了40多万台,对农村的散煤进行“煤改气”“煤改电”,2500万户农村居民得到了治理,老百姓也告别了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这八年减少了煤炭消费量约5亿吨,二氧化碳是10亿吨。

第二个机遇,国家实施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这个机遇。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务院提出对钢铁行业和煤炭行业三年内化解掉1.5亿吨钢铁和5亿吨煤炭目标,八年实施下来以后,全国钢铁产能减少了2.5亿吨,煤炭10亿吨。同时,大约1.4亿吨地条钢全部清零,4亿吨落后水泥也淘汰掉。此外,在京津冀周边地区,6.2万家“散乱污”企业及集群进行了清理整顿。再考虑长江大保护,沿江城市一千多家化工企业搬迁、提标改造,还有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产业上千家,这两大措施都为大气污染物减排提供了巨大的减排量。

第三个机遇,大气污染治理领域的科技进步。国内科技工作者自主研发了大规模、高水平的治理设施,使国家的治理水平大大提升了一步,比如国内所有的煤电企业都达到了天然气的排放水平,也启动了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同时,国内科学工作者也研发了具有世界水平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模式,这样就能使每次污染过程被准确抓住。应对污染的过程就能科学精准,解决长距离、跨区域的污染问题。此外,国内科学工作者自主研发了许多监测设备,包括超级站、走航车,还有空气质量6参数监测站,全国各地城乡进行布点,就能准确把握每次污染过程从产生、发展、消散的规律,有了这些站点,使得一定程度能够解决“春天烧荒、夏天露天烧烤、秋天烧秸秆、冬天烧散煤、一年四季烧垃圾”的顽症。

第四个机遇,创建中央环保督察制度。这个制度的创建,使得“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真正成为现实,地方人民政府对空气质量负总责的要求得到了落地,也使每一条布置的措施从布置到开展一直到最后落实,都得到了闭环管理。这八年,每条措施的执行力都是空前的。要说经验,是345,“3”是三个主要结构的调整,“4”是抓住四个机遇,“5”是“减煤、汰后、控车、治污和抑尘”五条路径,每个环节都有不同。

刘炳江指出,我国现在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我国的煤源性污染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表现的特点是重污染还仍然多发频发,产业结构偏重化工、能源结构偏煤炭、运输结构偏公路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刘炳江表示,二氧化硫治理是比较彻底和成功的,但是氮氧化物和VOCs的治理还在路上,尤其是现在的气象问题,春天沙尘、夏天高温,冬天又来了厄尔尼诺,对空气质量改善都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面对这些新任务新问题,在总结过去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基础上,本次出台的《行动计划》传承延续了“大气十条”和三年蓝天保卫战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主要指“减煤、汰后、控车、治污和抑尘”的五大路径,会继续在文件中不同的章节中体现。

一是要突出工作重点,坚持PM2.5改善为主线,当前我国空气质量污染还是以PM2.5为主要矛盾,明确PM2.5的下降目标。

二是坚持系统治污,大力同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的调整,尤其是大家可以看到,交通领域的低碳绿色转型量化指标最多,是这个文件的一大亮点,突出了氮氧化物、VOCs等多污染物协同减排。

三是强化联防联控,这是这几年来空气质量治理的一个比较成功的经验,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已经由“2+26”城市变为“2+36”城市,长三角与京津冀基本上协同打通,整体解决东部地区的大气污染。

最新相关

2024年我国城市更新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

1月21日,据住房城乡建设部消息,2024年我国共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完成投资约2.9万亿元,综合性成效逐步显露。相关司局负责人说,我国不断创新多元化城市更新投融资机制。12个省设立了专项资...

北京住房公积金试点可直付房租

1月20日,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开展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结合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业务实际,创新推出"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业务模式,进一步加大...

机构: 非洲工程机械市场快速增长

东吴证券发表研报称,2019-2024年,中国出口非洲(中国外交部公示的非洲54个国家/地区)工程机械金额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47.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78.8亿元,期间CAGR达30%。2024年,中国出口非洲工...

1月全球船舶订单量同比锐减74%

2月7日,据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研究"公布的数据,1月全球船舶订单量为146万修正总吨(CGT),同比锐减74%。其中,韩企接单量为90万CGT,占62%,排名全球第一。中国以27万CGT(19%)紧随...

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本报讯(记者赵萍)近日,工信部发布了我国2024年全年造船业的最新统计数据。数据显示,我国造船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具体来看,2024年,全国造船...